陈四清专访: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
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重创,危机的影响至今未完全消退。危机的最重要启示之一就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高杠杆化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展开。
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重创,危机的影响至今未完全消退。危机的最重要启示之一就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高杠杆化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展开。贸易金融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领域,将大力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中国金融业把握历史性机遇、获得健康快速成长、实现难得的后发优势。日前,中国银行副行长、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四清接受《理论周刊》专访,他结合多年管理实践对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的理论体系、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贸易金融贯穿于贸易活动的全部过程
记者:国际业务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银行最具优势的业务领域,近年来,我们看到各家银行越来越多地提及“贸易金融”。“贸易金融”与原先的“国际业务”或者“国际结算”有什么区别?中国银行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的理念?
陈四清:贸易金融是伴随着贸易发展而出现的,贸易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甚至最初的商品交换时期。它最初始的业务仅是为各国贸易商的贸易活动提供汇兑和支付,之后逐步扩展到与贸易相关的资金融通、现金流管理等。原先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贸易服务主要集中在汇款、信用证和托收等传统结算方式,贸易融资的形式以最基本的押汇为主。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分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贸易金融从提供贸易结算与融资等基础服务进入了综合金融服务阶段。
中国银行作为中国贸易金融领域的龙头,最先在贸易金融理论方面做出了系统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第一次明确了“贸易金融”的内涵:贸易金融是银行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的贯穿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的全面金融服务。它包括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服务,以及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
具体来说,第一,贸易结算仍是最基础的贸易金融业务,促成企业交易,降低成本。为企业提供国内和跨境的交易结算,仍是银行贸易金融服务的起点和最重要内容之一。这样的服务使得完全陌生的两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借助于银行的中介作用而发展成为交易对手。近十几年来,企业间的交易方式、交易内容也与几十年前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贸易结算服务方式和内容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企业提供贸易结算以外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具个性的贸易服务。
第二,贸易融资是贸易金融的核心。贸易融资总是与贸易相伴而行,为贸易活动中的各方提供资金支持。在贸易过程中,贸易融资发挥着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近年来,针对国际贸易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商业银行研发、创新、推广了许多新的贸易融资产品,包括福费廷、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信保融资、订单融资、货押融资、风险参与、贸易融资与资金产品组合等。这些贸易融资新产品不仅推动了银行服务能力和内部风险控制方式的变革,而且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存货、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周转,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信用担保、避险保值、财务管理是银行为贸易参与方提供的增值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信用担保是银行为贸易参与方提供以信用增强为主要目的的服务,在帮助买卖双方建立互信、促成交易方面作用明显;避险保值是在商品价格、利率、汇率波动日趋频繁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帮助客户有效规避风险的专业服务;财务管理则是针对产业链中一些大型企业的财务集中、资金归集、财务管理外包等需求而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应收账款管理、财务报表优化、现金管理等众多内容。这些服务进一步丰富了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贸易金融的鲜明特征
记者:近年来,很多商业银行都把贸易金融作为未来业务开展的重点,与一般银行业务相比,贸易金融具有哪些特征?
陈四清:贸易金融作为银行公司金融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服务对象特定。贸易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本质是为商品和服务交易提供支付、结算、信贷、信用担保等服务,这些服务紧紧围绕“贸易”这一实体经济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贸易金融的发展和创新不会像金融衍生品一样成为纯粹的虚拟金融业务,也不会因为过度的杠杆效应形成泡沫和危机。
二是债务自偿性,风险相对可控。所谓自偿性,就是银行根据企业真实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资信实力,以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提供银行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以企业销售收入或贸易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而不是完全依赖授信到期阶段企业的综合现金流。贸易融资自偿性的关键点在于,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或者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和信誉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资金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授信,从而从本质上改变了银行的审贷理念和信贷方式,这对于原先因为不能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品而难以从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获取资金支持的新途径。此外,贸易金融业务周期短、流动性强,银行的放款与回收时间通常少于180天,如果客户不能偿还,银行可以很快察觉并采取补救措施。
三是综合性强,收入来源多样化。贸易金融兼具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特点,既涉及表外业务又涉及表内业务。商业银行的贸易金融收益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贸易融资的直接收益,即利息净收入。二是中间业务收益,包括手续费收入、汇兑收入等。三是资金交易的佣金收入,进出口商为了避免汇率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可能要通过银行做一些保值性的外汇交易,如掉期、远期和期权等,银行从中获得资金交易的佣金收入。此外,还有其他隐性收益,银行可以以贸易金融业务为纽带与企业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向企业出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从银行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中获得价值补偿。
四是贸易金融业务适合中小企业。贸易金融以特定交易为服务对象,可凭特定交易过程产生的应收账款或物权作为质押对企业授信,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对客户的授信准入门槛,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十分有效。另外,信用证、保函、保理等贸易金融产品因有银行信用介入,对中小企业有较强的信用增强作用,有助于中小企业提高谈判地位,充分利用赊销等方式扩大销售规模。
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丰富贸易金融的内涵
记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在2009年推出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使用日渐广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对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产品创新会带来怎样的机遇?
陈四清: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体系的主体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会成为人民币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体系主要包括传统间接金融业务、银行间业务和投资类业务三大类银行服务。
首先是海外的传统间接金融业务。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是从跨境的贸易结算起步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人民币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海外人民币存款、海外人民币贷款、海外人民币现金管理、货币兑换等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现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均已推广至跨境人民币业务,还根据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同类型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信贷、资金、理财等全方位产品和度身打造的综合性服务方案。
其次是银行间业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成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结算和流通货币,必须打通境外银行获得人民币资金的通道。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量的增多,人民币贸易融资进一步拓展,与之相关的人民币清算规模将不断扩大,从而衍生出人民币同业账户管理、境外人民币拆借、人民币资金购售等业务。
第三类是境外人民币投资业务。随着人民币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拓展,商业银行的贸易金融服务内容也将不断充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只是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要想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必须增加人民币的投资渠道,让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以获得支付和存款以外的使用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将在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结算、融资等传统人民币贸易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发掘人民币资金理财、直接投资、债券投资和资金交易等需求,进一步占据人民币市场的主体地位,提升国际竞争力。
贸易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
记者:有观点认为,贸易金融将形成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改变和优化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方向,并主导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方向。中国银行作为在贸易金融领域的市场领先者,如何看待未来贸易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方向?
陈四清:第一,贸易金融业务将与供应链结合更为紧密。近十多年来,国际产业分工模式由企业内部分工转变为企业间分工,围绕某一产业链核心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实践——供应链管理逐步形成,对银行围绕供应链管理提供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通过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包括融资、避险、结算在内的全面服务方案。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短期贷款对授信主体的评级要求和抵质押担保要求,变单个企业风险管理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从单个授信企业的财务报表向整个供应链条延伸。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资信状况,将资金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产品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有效增加基础客户群、特别是中小企业客户的数量,充分发挥产品创新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第二,贸易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日趋紧密。当前信用证、托收等传统结算工具的使用日趋下降,贸易双方对于银行的需求从以信用支持为主逐步转向以支付速度和效率为主,银行传统贸易融资的发展空间大幅缩小,银行必须依托电子化平台的建设,以挖掘赊销(O/A,Open Account)结算项下的贸易融资机会。目前业内贸易电子化平台的建设中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当属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简称SWIFT组织)开发的贸易服务设施系统(TSU,Trade Services Utility)。TSU是一个通过集中化数据处理和工作流引擎支持银行间及时准确地核实和共享贸易项下交易信息的服务系统,为银行间提供了一个从贸易订单产生伊始就可跟进交流交易信息和开展业务合作的系统平台,它将对贸易金融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贸易金融领域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不断融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企业的贸易活动既涉及国际市场又涉及国内市场,其供应链或贸易链是横跨境内和境外的整个链条。例如,国内企业获得出口订单后产生在银行办理出口结算和押汇需求,而其在国内采购备货阶段又需要打包贷款或国内信用证产品,其上游供应商可能需要以其信用为基础申请卖方融资。从业务发展趋势看,真正有发展潜力的贸易金融是以客户为中心、为整个贸易链或产业链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贸易金融将推动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全面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后危机时代各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和发展中,将更加关注基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工具。贸易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极具创新和发展潜力,它会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哪些机遇?
陈四清:贸易金融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贸易金融将是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综合管理和风险管理创新的重要模块,在产品设计、信息技术利用、组织结构辅助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贸易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境内外的多家金融机构和贸易商,产品相对存贷款业务操作过程更为复杂,技术含量高,对信息技术要求也较高,是相对来说不易复制的银行产品,容易形成产品和品牌优势。服务创新模式则在于以客户为中心,立足于客户贸易行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贸易金融风险的两面性,即代表低风险的自偿性和代表风险难以把握的风险多元化并存,使得风险管理更为复杂,也使得风险管理创新有具体依托。推动风险管理与贸易金融业务结合,设计和执行符合贸易金融特色的风险管理流程,将有效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帮助银行有力地拓展客户群。由于通过基础的贸易金融产品供给,商业银行一方面和贸易客户建立了比普通信贷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和信用基础,有效推动了银企合作的深入;另一方面在前期业务的操作要求下,对企业的现金流、资产状况等核心经营指标有更加全面的掌握,这些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掘价值客户,设计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推动贸易基础上的银企金融合作深化。这一过程也将成为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体现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
贸易金融业务的拓展将大大优化银行收入结构。贸易金融业务除了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的融资利差收益、支付结算、代收代付、担保承诺等中间业务收益外,综合的贸易金融服务还将在交易类和咨询服务类中间业务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深入合作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中,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高水准金融业务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普遍存在利差收入支撑,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不高的问题。中间业务有资源占用少、成本低、风险小和收入来源稳定等特点,中间业务水平的提升还是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表现。基于贸易金融的产品和收入特性,贸易金融在未来商业银行战略规划中将作为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产品和服务种类予以重点考虑。
贸易金融服务将帮助中国商业银行加快“走出去”步伐。贸易支付和结算产品是“走出去”企业的必备需求,在此基础上的短期贸易融资将推动企业完善生产销售环节,综合的贸易金融服务则将推动银企合作深化。贸易金融产品全球推广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过程,是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过程,我们有“人和”的优势,对方有“地利”的优势。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贸易金融的发展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现,“走出去”为此提供了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