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银行创新调查 235天的摸索与期待
大半年时间,自贸区内银行机构正在逐渐适应自身的新角色。浦发银行相关人士也介绍说,该行共有近900家自贸区企业在该行开立外币存款账户,小额外币存款保持平稳,未发生大幅波动。
大半年时间,自贸区内银行机构正在逐渐适应自身的新角色。但在初试多项创新之后,自贸区银行机构仍将面对多种挑战,其中不仅有持续业务创新,也包括与之而来的潜在风险。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累计已有3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获批在试验区设立35家营业性网点。此外,经国务院批准,将有一家民营银行落户自贸试验区。
自贸区银行的新角色
谈到区内银行与过去的一级分行或者二级分行最大的不同,区内银行行长们的感受非常深刻。虽然各家银行的架构、业绩考核等方式各异,但他们都共同提到了一点:即自贸区分行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个角色、且地位十分重要的分行
周宏在担任工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前,曾是工行上海分行外滩支行负责信贷业务的行长。“那个时候其实对公业务也都是大客户、大项目,但是我个人觉 得,那时候做的还是比较偏传统的业务。而到了自贸区之后,创新业务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说知识大爆炸,基本上也是天天都有新的东西。”
除了全新的业务,另一个较大的变化,是自贸区分行的定位与以往的分行都不一样。“从工行来讲我们自贸区分行目前的定位是有分行、支行的性质,但 是也有一个部门的职能。我们始终认为,自贸区的业务不是自贸区分行和支行的业务,而是整个上海地区、甚至全行的业务。所以现在做的事情更多是连接境外和境 内其他省分行以及上海分行。”
在周宏看来,自贸区的分行不是在单打独斗。其业务的开展与总行、各省分行、境外分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业务上的粘性,使得自贸区分行既要善于沟通,又要八面玲珑。自贸区分行的掌舵者们,无疑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
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陈力平也有类似的感觉。“原来在一个分行或支行主要是覆盖一个区域的,但自贸区实际上是不但面向上海,甚至是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客户的,这个范围差异很大。”
陈力平说,“在自贸区生存的银行都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负责传统业务,另一个是准离岸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集中在自贸区内银行的身上,使得区内银行的产品创新跟传统的区外银行很不一样。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跨境业务,服务对象、业务品种跟以前有很大差别。”
而在有些银行中,自贸区分行的组织架构跟一般的支行和分行也有所差异。建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时蕾介绍说,建行自贸区分行的整个组织架构跟一般的 支行和分行相比,有两个不同的部门,一个是贸易融资部,这个一般在建行的二级分行是没有的,只有大一点的分行才有国际业务部。专门为自贸区分行成立贸易融 资部,主要是针对以后的FT(Free Trade)业务和与海外联通的业务做一个架构上的准备。另外,自贸区分行还设有资金部,这个部门跟计划财务部不一样,它将计划财务部、金融市场部的一些 功能装了进来。这个部门主要是针对以后FT的定价、资金来源等做准备的。
自贸区分行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指标也将与以往的分行有所差异。据交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钱国钦介绍,考虑到区域的特点、创新业务的发展,与其他 分行相比,在考核指标方面进行了调整。而上海农商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石红华也表示,自贸区分行的很多客户和资源是全行支持。所以,与传统的分支机构相比, 现在的考核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型。但他认为,在自贸区分行,可能不会把存款作为考核重点,中间业务、经济利润、开户数等其他创新业务的权重可能会更多一些。
存款利率市场化运行平稳
“外币存款大约为11亿美元,小额外币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率从原来的0.3%增加到了3%左右,银行将为此多支付200多万美元的利息。如果全辖放开,大概影响会达到2000多万美元。这是完全能够接受的”
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不是自贸区内首个落地的金融创新项目,却是受关注度最高的项目。作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前奏”,小额外币的存款利率放开所引发的各种担忧一直不绝于耳。
不过,经过2个多月的运行,当初政策出台时,市场所担心的“利率洼地”现象并未出现。存款既没有大规模从区外流向区内,也没有在区内的银行之间 出现“搬家”的情况。此外,在启动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报价也比较平稳,未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各家银行均认为,这一过程进行得相当平稳、有 序。
交行自贸区分行自今年3月1日开始对外公布两套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牌价。“一个是区外的利率,一个是区内的利率。对于提出议价需求的,我们单独议 价,没有提出议价需求的,就按我们公布的利率执行。”交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钱国钦介绍说,曾经有个别企业提出过对等值300万美元以下存款的议价需求,交 行也酌情审批了个别企业的需求。
浦发银行相关人士也介绍说,该行共有近900家自贸区企业在该行开立外币存款账户,小额外币存款保持平稳,未发生大幅波动。那么,这个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定价过程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银行都组建了定价小组,专门负责定价工作。
中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周和华透露说,在具体的定价方面,通常会参照shibor、hibor,也会参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同时还要根据银行内部的流动性管理、敏感性缺口管理来进行定价管理,此外,资金需求量、客户的情况、汇率的变化也会同时予以参考。
对于小银行来说,定价则更会多参考同行的定价情况。上海农商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石红华介绍说,在定价方法上,该行主要是参考市场同业拆借的利率以及参考自贸区内其他银行的定价来完成。如果有变动,随时公布。
尽管各家银行的定价方法各有千秋,但总体来看,报价较为平稳,并没有出现高的“离谱”的案例。“原来人民银行确定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上限是 3%,但大家基本执行的都是0.30%左右的利率,这意味着,就算是这次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没有放开上限,其实中间也有2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空间。”周和华 说。
据了解,对小银行来说,存款利率的上浮相对大行要高一些,但这个定价也是在充分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的。
周和华坦言:“虽然是小幅上扬,如果受众群体放大,由于银行的体量不同,对其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我影响可能会很大。”
但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银行而言,这次试水,他们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浦发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王新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行外币存款大约为11 亿美元,小额外币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率从原来的0.3%增加到了3%左右,银行将为此多支付200多万美元的利息。如果全辖放开,大概影响会达到 2000多万美元。他笑称:“去年我们上海分行的净利润是52亿,算下来的话,大概影响会达到1亿元人民币左右。这是完全能够接受的。权当是我们支持实体 经济了。”
按照规定,此次可以享受小额外币存款利率议价服务的客户群是特定的,符合这一要求的数量并不算多,目前市场中符合可以议价的存量约为12亿美元。因而,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目前的影响暂不明显。
分账核算即将亮相
作为自贸区最重要的一项业务,也是最能体现自贸区特色的业务,分账核算系统被银行们誉为“尚未落地的最后一只靴子”。而今,这只“靴子”即将落地
记者从自贸区的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大多数银行的分账核算系统多已准备就绪,央行也对部分银行的分账核算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验收。但由于该系统如果存在漏洞,将可能造成区内、区外资金监管真空,所以对于该项业务的正式推出,监管层慎之又慎。
王新浩告诉记者:“浦发已经在仿真环境下进行了若干次反复测试,历次测试都非常顺利。从运行的安全性、便利性上,以及运行的效率上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安全地保证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业务有序推进。”
农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张耀星介绍说,目前自贸区的创新风险管控非常重要,银行在办理自贸区业务时要及时、准确地报送信息,做好事前和事中的控 制,这是央行对系统验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介绍说,央行对于分账核算系统的测试依据是,央行自贸区30条里规定的原则:“标识分设、分账核算、单独出 表、专项报告、自求平衡”。
中行也参加了央行多次的系统连接测试。中行相关人士介绍说,测试的着眼点主要就是风险可控。这个系统还是能够反映国际通行的惯例,对可能危及实 体经济安全、不必要的资金进出加大管控力度。“我们希望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业务,多做一笔、少做一笔业务这都不是核心。核心是要建设一个健康的市场。”该 人士表示。
浦发银行方面表示,大家都热盼分账核算系统的正式推出。按其理解,该系统将是上海的金融机构都能够开发的系统,不局限于自贸区设立的金融机构。 此外,整个的账户体系会细分客户群,如公司、个人等。账户体系分自由贸易账户,有区内,有区外。“分账核算系统包括居民的自由贸易账户和非居民的自由贸易 账户,区内事实上是等同划转。对区外来说,有四个前提可以划转:必须是支持实体经济、经常项下、偿还贷款、符合其他相关条件。从我们解读来看,现在出台的 人民币境外借款、人民币双向资金池都能看出,最终还是要看用途,是支持实体经济,而不是进行套利。未来正式推出后,有出的流向,但更欢迎人民币增加回流的 通道。”
据透露,监管部门在推进分账核算体系的过程中,态度是积极的、步骤是稳妥的。其中,如何稳妥地推进是主要问题。“过去是单纯做存、贷款,随着业务的扩大,包括跨境资金池等业务的开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系统支持。我们也希望尽快跟大家见面。”
风险防范需同步加强
“自贸区内和贸易融资的一些产品的创新,银行一直参与其中,现在不要去看具体的数量,要看到底创新了多少模式和产品。只要路畅通了,量肯定会上去。我们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从正式挂牌至今,金融机构对获准开放的创新金融业务进行了全面试水。不过,大多数业务仍然处于初步试验阶段,距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向区外推广,尚为时过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上海自贸区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到今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将推出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在采访中,区内银行的负责人并不认为当下可复制、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目前部分业务开始运行仅2、3个月,试点企业数量非常有限。此 外,大多数业务规模尽管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但距离达到一定的体量,还需一个过程。大多数银行都处在不断开发新业务的状态,新业务操作流程和系统并没 有全面建立。
浦发银行自贸区分行的副行长王建新强调说,自贸区内和贸易融资的一些产品的创新,银行一直参与其中,现在不要去看具体的数量,要看到底创新了多少模式和产品。“现在要做的是研究每一项业务怎么做出一个模式来,只要路畅通了,量肯定会上去。我们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除了经验的早期积累,外界也十分关心自贸区可能潜藏的风险,尤其是大量的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比如虚假贸易如何防范、套利行为如何避免等。
监管简政放权、放松事前审批是自贸区监管政策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监管机构却从未放松过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工作。近日,银监会授权上海银监局发布了《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等多项制度。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浦发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王新浩对记者表示:“‘了解你的客户’非常重要。我们任何产品的推出,原则是跟客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而不是把创新产品直接用在 新客户上。因为最大的风险来自客户的行为风险。因而,对客户的把握是我们创新产品中最重要的。”他表示,产品坚决不能碰监管红线,新产品要有严格的出台制 度。而自贸区分行在反洗钱等风险的防范上,也在不断跟海外分行学习。
中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助理周和华也表示,由于时间比较短,很多新业务还没开始做,因此风险还没有碰到。但是可以预计的是,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跟国际接轨,各种风险也必然存在。
他同时也提及了在自贸区成立之后,“构造贸易”的风险可能会随之变得更大。“构造贸易跟虚假贸易不同。虚假贸易是违法的,构造贸易可能有合同, 要交税,但可能其他三方的合同里面都不需要这笔货,所以称之为‘构造贸易’。”他称,这也是各家银行和监管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构造贸易是个灰色地带, 它对实体经济没有帮助,甚至对整个金融稳定有影响。随着政策出台之后,包括银行、监管机构的系统和政策会越来越完善,我相信也能够防范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