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紧箍咒”约束信托业务
尽管被称为“史上最严”,但监管规则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很多熟悉信托市场的业内人士仍然持保留意见。中信建投则认为,细则对未来同业合作将进一步升级,而同业合作的加强也将加速创新型信托产品和多层嵌套型信托产品的问世。
“史上最严信托业监管政策”进一步发威。
2014年4月份,银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而距离99号文下发一个月之后,5月13日,其执行细则(即有关事项说明)也正式面世。
被称为“史上最严信托监管政策”的99号文此次颁布执行细则,继续从不同层面上收紧监管。在这份细则中,主要增加了对于非金融机构开展信托业务的禁止,对于非标资金池清理的要求,以及对于信托产品信息登记的要求。众所周知的是,信托业对第三方中介机构依赖程度极高,因此细则的发布多被解读为对信托业的监管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彭琳升级“紧箍咒”。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阳则表示,尽管此次出台的监管措施严格,但信托业目前处在转型阶段,目前自建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可能仍不现实,对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未来上述监管措施能否落地听声还要看后续发展。
而此前中国信托业协会给出的对99号文的官方解读表示,细则的出台显示出更多对信托业发展的利好信息。2014年是信托业的转型年,监管层未来或还将修订完善信托公司的监管评级办法、健全信托产品登记制度、筹建信托产品系统等政策和措施也会逐步明晰和推出。
三面夹击管理信托业务
13日出台的99号文实施细则被业界广泛关注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这其中重要一点是对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产品的明令禁止。
细则明确提出,禁止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产品同业合作将进一步升级。执行细则禁止信托公司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计划,禁止委托非金融机构以提供咨询、顾问、居间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推介信托计划,切断第三方风险向信托公司传递的渠道,避免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细则对于此前一直强调的非标资金池清理做了重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细则特别强调了非标资金池清理工作不能搞“一刀切”,要求各家信托公司依据自身实际,自行制定清理整顿方案;确保清理整顿工作不引发新的风险。
此外,99号文执行细则要求,信托公司具体产品实行报告制,统一简化报告内容,搭建产品登记信息系统,简化审核工作量,要求机构将拟新开展的每笔业务(包括异地推介的项目)在推介前10日上报监管机构。除关联交易类业务外,其他业务都不需要监管机构的前置表态,只要在10个报告期内未被叫停即可展业务。
“史上最严”能否落地听声?
尽管被称为“史上最严”,但监管规则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很多熟悉信托市场的业内人士仍然持保留意见。
据了解,虽然大部分信托公司有自己的直销机构,但在直销能力方面却一直有所欠缺,信托公司曾一度高度依赖银行渠道,但中诚信托兑付危机事件过后,大多数银行普遍收缩甚至全面暂停了信托产品的代销,信托公司由此更加依赖第三方理财公司。
而此次细则“一刀切”砍掉第三方渠道,信托公司一时转型不及,恐将面临销售渠道不畅的难题。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阳向记者透露,尽管监管层用意明显在于希望控制信托市场风险,但一方面,市场确实存在对第三方中介提供的渠道需求,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大量存在是市场的自然选择,这方面需要监管层去规范,但行政命令禁止则有“一刀切”的嫌疑;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信托公司要自建渠道解决销售需求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建立了销售团队,其效率也未必能跟得上市场需求,下面更有可能“绕弯子”去解决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第三方中介机构通道果真行不通,未来信托公司更可能通过券商、基金等公司转手再包销给第三方,或者第三方中介机构可能通过向信托公司推介客户的方式继续合作。
中信建投则认为,细则对未来同业合作将进一步升级,而同业合作的加强也将加速创新型信托产品和多层嵌套型信托产品的问世。
不过,对于此次搭建产品登记信息系统,上报新开展业务推介信息的举措,业内风评则较为一致。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之所以对信托业监管如此严厉,其原因也正是在于此前信托产品的统计信息和信息披露相对不够公开透明,监管部门要做好风险控制,随时掌握更新的翔实的数据是关键,因此行业加强这种信息披露机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信托业:未来会好吗?
一方面是监管层为控制风险升级监管,另一方面,随着信托产品到期规模扩大,兑付高峰即将到来,信托公司“灵活操纵”空间小,未来恐怕面临着更大的兑付压力。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中国信托业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我国信托规模11.73万亿元,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2984.63亿元;1季度清算的信托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44%,低于2013年全年的7.4%。信托报酬率为0.44%,环比下降 0.27%个百分点。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共计有8547个信托产品到期,总规模达到12733.06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兑付高峰集中出现在二季度。
李阳认为,在经济环境下行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可能产生不能按期兑付的情况,但最后怎么解决还要看各方协商。不过,从好的方面看,几次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下来,投资者已经逐渐开始产生风险意识,也开始逐渐有一些自主规避的行为。
中信建投认为,经过几年快速增长后,随着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在类信托业务领域的扩张,信托业现有发展模式面临较大压力,信托公司也在努力提高主动资产管理能力,提高集合信托占比,并逐步提高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比重,而这一趋势还有望持续。
中信建投认为,尽管目前全面打破刚性兑付难度较大,但随着监管层对信托市场的规范、信托风险化解市场化程度提高,特别是信托产品流动性机制的建立,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迟早会破。信托业也有望在未来回归资产管理、代客理财的中介机构本源。●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若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跨境金融”微信公众平台:Cross-border-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