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关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2009-01-05 21:33 770

不能寄希望在短期内对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革方向比较现实的可能是进行局部改良。总体目标应该是:推动持续改革,实现各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坚持广泛参与,实现各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规则制定中权利的平等

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 葛华勇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已逐渐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危机的深化进一步暴露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也突显出改革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原因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今,爆发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但此次金融危机与之前的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有许多明显不同。

    首先,从危机涉及的地域看,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危机。此前的金融危机,包括影响较大的20世纪60年代英镑危机,70年代美元危机,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信贷协会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在地域上基本上都只是地区性的危机。

    其次,这次危机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与过去历次危机有根本性的不同。这次是在金融自由化、全球化高度发展,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混业经营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和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

    第三,世界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救助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中央银行单独或联合大幅降低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联合或单独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三是政府向金融机构大量注资;四是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或向居民提供存款保险等。这些措施所涉及的资金规模、国家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

    第四,这次金融危机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也是历次金融危机难以比拟的。受危机影响,美国已有23家银行宣布倒闭,华尔街一度呼风唤雨的投资银行业已基本消失,全球金融机构直接损失预计将超过1.4万亿美元。多个国家纷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款,仅2008年11月份,基金组织执董会就批准总额达418亿美元的备用借款安排,这是IMF历史上单月借款最多的时期。

    目前,危机已深刻影响到实体经济,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而从更长远看,各国已经和将要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在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会带来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所以,完全估计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为时尚早。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在全球肆虐,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长期背离经济规律的不平衡发展终将不能持续。这次危机发端于美国,是其长期依赖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不能持续的结果。众所周知,从1992年起,美国经济在消费和高科技投资的带动下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长的增长期。自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先后遭遇高科技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的冲击,美国政策制定者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利用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几乎无限制地发行钞票,采取低利率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尤其是住房消费。过度消费的后果是,对外积累了巨额经常账户赤字,输出大量美元,使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泛滥,推高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对内则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这个巨大的泡沫将美国的金融机构、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形形色色的外国投资者都卷入其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表面上暂时延缓了经济衰退到来的步伐,造成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假象,并使人产生美国经济在重大冲击面前仍具有很大"韧性"的错觉。然而,泡沫是不可能持久的。随着2007年下半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危机首先在次级债市场爆发,并迅速波及到金融系统的其他部门,形成金融海啸,从美国冲击到欧洲,冲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

    第二,长期轻视和放松金融监管,过度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这是美国金融问题积重难返的重要原因。1999年,克林顿政府推动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关条款,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开启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大门。与之相应的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发挥"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的作用,广泛推行由市场参与者制定的所谓"最佳做法"。放松监管带来两个相互联系的严重后果:一是在长期经济"繁荣"的假象下,美元的泛滥和长期低利率刺激了借款者、投资人和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贷标准,其典型表现就是大量根本没有信用纪录、没有还款保障、不符合借款条件的美国家庭可以轻易地得到低利率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二是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金融机构不断通过金融创新和开展资产负债表外业务来迎合市场参与者的各种需要,开发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然而,相应的金融监管没跟上,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持有表外资产在资本充足率和会计披露等方面要求过低,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者、评级机构以及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风险特征都缺乏正确判断,导致金融创新中风险过度集中。这也是次贷危机发生之初整个国际社会都没有准确估计到其危机严重性的原因。

    第三,长期不合理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为美国的过度消费经济模式和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当然最终也使国际货币发行国难逃经济规律的制裁和惩罚。一方面,美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不仅长期享有巨额铸币税收益,而且可以长期忽视经济规律,几乎不受节制地发债以支撑国内的过度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主导地位,致使其可以长期逃避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监督和约束。然而"物极必反",这次金融危机发源于金融最发达的美国,给世界各国教训深刻。尽管美国从现行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获得巨大利益,但如果不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各种矛盾的积累最终使美国也难以逃出自酿苦果的惩罚。


   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弊端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由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组成。现行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初建之时,美国的经济实力,无论是以GDP还是进出口贸易或者以黄金储备等指标衡量,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从而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然而,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美国实体经济在全球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但美元依然占据着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这种垄断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美联储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银行中,货币政策的目标绝大多数是单一的,即物价稳定,而美联储仍实行多目标制,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等。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周期性特征,美联储货币政策也是周期性地放松和收紧,导致美元周期性地贬值和升值,而在每一轮美元升贬的周期中,总会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而危机的解决又离不开始作俑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向全球13家中央银行提供大量美元流动性,扮演了全球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俨然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

    第二,现行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体系由少数国家(G7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既与当前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又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国行为的制衡机制,造成现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决策难以反映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以IMF为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其一,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其二,过多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应对。这种歧视性的监督也导致了IMF与少数成员国之间一定程度的对立关系。其三,因其决策受少数大国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资源和融资手段,故不能扮演国际最终贷款人角色,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缺少最后的保障--全球最终贷款人。

    第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失,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混业经营客观上需要全球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机构,以防止监管套利。另一方面,金融业一向被认为是一国经济的命脉,金融监管权力又是各国经济和金融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现实中对金融业的监管都是由母国自主监管来进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论坛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不能担当全球监管者的重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这次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机会。危机虽然重创了美欧金融机构和它们的整体金融实力,但全球经济政治和金融实力的版图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不能寄希望在短期内对现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革方向比较现实的可能是进行局部改良。总体目标应该是:推动持续改革,实现各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坚持广泛参与,实现各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规则制定中权利的平等。在此基础上,围绕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制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近期目标是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推动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长远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这种货币应具有像黄金一样价值稳定的特点,其供给机制又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需要。

   从近期看,目前美元的地位还没有任何货币可以替代。但这次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区域共同货币如欧元的地位,对实现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产生推动作用。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好处是有可能在多元货币间建立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以市场选择的方式对这些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政策形成约束。目前货币多元化的主要障碍是没有第三极货币,不能形成国际货币的竞争格局。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从其发展趋势看,都无法扮演与美元、欧元竞争的角色。对此,一个可以考虑的替代方案是,借鉴当年欧洲货币单位在政府债券市场和私人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研究改革特别提款权(SDR)的分配与发行规则,扩大其规模和使用范围,使其逐渐成为国际货币的一极。在这方面,应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应多途径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极。具体包括:第一,通过人民币区域化积聚竞争实力,迂回实现国际货币的目标。在我国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制度约束下,应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抓紧将其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全面开展各类人民币资产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培育和扩展境外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第二,在人民币经常账户可兑换框架下,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清算联盟的相关经验,由人民银行与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签署双边协议,允许有关国家中央银行在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在双边经常账户余额限度内进行人民币的买卖和与储备管理相关的投资活动,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的使用。第三,创造条件,推动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从数量指标看,近期是有可能的。当2010年重新确定SDR篮子货币的构成时,如果现行方法和指标不变,人民币超过日元和英镑的可能性很大。剩下的障碍就看人民币是否及何时能实现完全可兑换。而人民币一旦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就意味着占据了其成为国际货币一极的制高点。

    关于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近期目标应该是打破G7的统治地位,改善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透明度。长期目标应该是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最后贷款人,负责全球统一货币的发行和管理。

    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近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第一,加快IMF的治理结构改革,重点是改革高层管理人员的产生机制,建立部长级的高层决策委员会,完善执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分工等。第二,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对IMF等国际组织建立周期性和强制性的份额自动调整机制和增资机制,例如每五年调整一次。第三,加强IMF监督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按国别分类的监督框架。对系统重要性的国家,重点监督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外部溢出效应。对非系统重要性国家,重点监督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经济金融稳定性。第四,推动IMF扩大SDR的发行和使用,并为SDR在私人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支付结算等技术上的保障。

    关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近期目标应该是在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母国监管。长期目标应该是建立统一的入市标准和资本要求,建立有全球性权威的单一或联合监管机构。

    目前,金融稳定论坛、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已经从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很多改进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建议,各国监管当局应结合本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机构状况研究和适当采纳这些建议,加强母国监管。从国际合作和制度建设角度,近期可从以下方面推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一是应尽快扩大和提高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以及其他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专业性组织或委员会(如国际证监会组织等)的成员构成和代表性。二是按照"共同制定和共同实施"和"适当兼顾差异"的原则,重新修改制定有关国际标准和准则,增强其内容的普适性,促进实施的自觉性。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国际化的程度分类建立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等。三是成立联合机构(或赋予现有机构如巴塞尔委员会或金融稳定论坛相应的权力),加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信贷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行业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将母国监管与全球监管结合在一起。

0
标签: 国际货币金融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哈萨克总统倡议建立新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009-03-16 15:58
566

构建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格局

2009-08-27 12:11
889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应从长计议

2008-11-16 14:29
610

伊朗允许企业使用加密货币进行国际结算

2022-01-12 14:36
6688

亚联国际支付:“跨境金融+国际物流”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

2020-06-22 17:57
6775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