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港股通”A+H股套利成本和风险清单
一位券商人士透露,目前多家券商都在研究借道港股通的A+H股套利投资模型,甚至搬出此前“封存”的相关套利模型。为此,这些券商打算将自身港股通交易系统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附近,借助“物理位置”的近距离赢得更快的交易速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随着沪港通将在下半年正式面世,围绕A+H股价差套利投资模型的研发正在悄然升温。
一位券商人士透露,目前多家券商都在研究借道港股通的A+H股套利投资模型,甚至搬出此前“封存”的相关套利模型。
早在2008年前后,市场一度传闻港股直通车政策即将面世,吸引不少券商研究A+H股套利策略。但随着港股直通车迟迟不出台,这些套利策略暂时被悬置。
然而,由于证监会规定港股通试点初期,每日买卖港股的差额不能超过105亿元上限,一旦港股买卖交易差额达到上限,交易所将不再接受新的买单申报,只接受卖单申报。这意味着上述A+H股套利策略参与港股通投资,还面临不少操作瓶颈。
“事实上,要确保套利模型的投资擦作可靠性,可能需要借助高频交易某些技术的帮助。”这位券商人士直言,基于港股通的A+H股套利策略研发,某种程度正变成券商围绕高频交易技术优劣的相互角力。
套利模型“三大瓶颈”
2008年,市场一度传闻港股直通车政策即将面世,众多券商纷纷研发基于A+H股两地价差套利的理财产品投资模型,其中比较流行的投资策略,是当同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在A股与H股的价差偏离“正常区间”时,券商通过两边下单套取其中价差。
随后,部分券商又研发出围绕A+H股不同波动幅度的价差套利模型,比如当一家上市公司A股在公布年报的后一个交易日上涨2%,同时H股下跌1%时,套利模型会指示交易员迅速买入H股抛售A股,在两地股票价值回归之前,锁定3%的价差收益。
然而,由于港股直通车迟迟未能实施,多数券商只能“封存”这些A+H股价差套利模型,甚至有些券商将这些投资模型转卖给一些精于A+H股两地价差套利的私募基金。
随着港股通即将面世,这些套利模型或有施展空间。
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主管透露,y一家私募基金正在结合高频交易系统,研发一种港股通的新套利模型,由于沪港通运营初期,某些券商机构可能受制于交易信息传递方面的局限性,向投资者提供简单安全的限价类型交易订单(即按客户确定的价格或履约时间的价格进行买卖股票的订单),不提供市价订单(即按市场当时最优价或市价立即买卖一定数量股票合约的指令)等复杂交易订单,只要同一只H股在港交所、港股通操作系统之间的报价过程存在价差,高频交易就能迅速“捕捉”到这个价差套利机会,快速双边下单锁定价差利润。“但是,这种套利模型的可靠性还值得商榷。”一家私募基金主管直言,基于港股通的A+H股两地价差套利投资模型,主要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当港股通的买卖交易差额达到105亿上限时,上述投资模型面临只能卖出、不能买入的“风险冲击”,最终导致投资亏损;二是相关部门规定沪港通禁止裸卖空行为,对融资融券业务也有所限制,不利于高频交易借助杠杆融资,放大交易额度创造高收益;三是交易成本对预期套利收益的负面冲击,
以往,众多境内投资者与私募基金往往通过各类渠道将资金转到香港,在当地券商开户参与A+H股两地价差套利。相比香港当地券商将交易佣金几乎设定为零,港股通的交易佣金成本略显偏高,可能压缩套利交易的实际收益。
一家上海券商经纪部主管透露,在港股通试点初期,券商考虑到合规操作等因素,将交易佣金设定为略高于万分之六。事实上,万分之六的佣金费率,也是券商将交易接口连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营成本。
记者了解到,不少券商正计划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变相降低港股通的交易佣金成本,吸引私募基金转到港股通参与各类A+H股价差套利。
然而,港股通能否帮助境内资金投资港股实现“阳光化操作”,目前仍是未知数。
这位上海券商经纪部主管直言,一些投资港股的私募基金操盘手比较担心,借道港股通投资港股,将面临5%-10%的预提所得税缴付压力。此前他们通过贸易手段或地下钱庄将资金转往香港投资港股,无需缴纳这些税收。
券商向相关部门建议,在港股通试点初期,境内投资者投资港股所产生的相关税费,不妨暂时按照QDII模式操作,但这需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引入高频交易当“技术卖点”
目前,多家券商正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港股通交易系统的“技术对接”,主要包括设定交易参数与连通交易接口。
一家上海券商技术部门主管透露,由于沪港通采用一套有别于现行A股交易结算模式的交易系统,券商需要与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连通新的交易接口。至于交易参数的设定,主要是根据证监会相关要求,券商需要将港股通投资范围限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份股、同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等,并时时跟踪统计这些股票的成交量与买卖指令等。
在他看来,看似平淡的“技术对接”,实则暗藏券商之间的相互较力。
由于证监会对港股通试点初期设定每日买卖港股差额的上限,券商若能以更快的速度执行港股通交易指令,将有机会赢得更多交易额度,成为券商拓展港股通业务的竞争优势。
“有券商正考虑将某些高频交易技术植入港股通交易系统。”上述券商技术部主管直言。
所谓高频交易,本质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化交易,即利用复杂的算法,分析捕捉某只股票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微小变化,或者同一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的微小价差,在毫秒、微秒甚至纳秒之间完成价差套利交易赚取可观的利润。
他直言,为了提高港股通的交易速率,个别券商计划研发一套类似高频交易的交易系统,其操作原理是利用更快交易速率,将投资者的港股买卖指令,比其他投资者提前约20-40毫秒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交易。
为此,这些券商打算将自身港股通交易系统设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附近,借助“物理位置”的近距离赢得更快的交易速率。
“目前这些方案仍在论证可行性阶段,毕竟监管部门不想看到券商利用高频交易技术赢得交易速度优势,人为地造成不公平交易。”他直言。这些券商之所以引入高频交易技术,某种程度帮助境内投资者争取到“相对平等的”的港股投资待遇——由于香港云集不少高频交易金融机构,比其他投资者提前约30-50毫秒看到港股价格波动与买卖成交状况,抢先下单套取其中的价差,令港股通投资者无形间处于交易劣势地位。(编辑 王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