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
商业银行应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落实适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巩固和强化核心竞争力,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经营”。
文/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应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落实适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巩固和强化核心竞争力,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经营”。
大型银行应以“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作为发展方向。大型银行的优势是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广阔的网点布局、巨大的客户资源和全方位的渠道,并因此具备了规模经济优势;不足则是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信贷结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失衡较为严重,经营特色不显著。充分利用优势,克服自身不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大型银行的战略方向应是全面协调发展各项业务,持续不断优化结构,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并向综合化经营的多元化银行迈进。
中型银行应以“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特色”为发展方向。中型银行的优势是,经营管理机制比较灵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网点资源、客户资源和较为稳定的渠道,目前部分中型银行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不足是与大型银行在规模、网点和渠道等方面有显著差距,尚难以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尽管部分银行的业务结构改善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业务结构失衡仍较为严重。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型银行的转型方向是走与自身经营特色、业务优势相匹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中型银行应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经营。这不仅是因为中型银行资本实力相对较弱,还因为由于规模不大,中型银行在推进综合化、国际化上并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难以承担综合化、国际化的高昂成本,抵御相关风险的能力也不强。
小型银行应以“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为发展目标。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小型银行在总体资产规模、网点资源、渠道等方面无疑处于明显劣势;小型银行的优势在于经营机制灵活,并在区域内具备一定数量的网点资源和一定规模的客户基础。因此,小型银行的转型方向应是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夯实客户基础、稳定核心负债,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鉴于小型银行资本实力和资产负债规模有限,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显然不应成为其发展转型方向。小型银行完全可以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境外银行开展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对其客户的综合化、跨境服务。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主动负债占比
即调整信贷结构,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展零贷业务,显著提升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的比重,以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压力;调整资产结构,把握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发展壮大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资金交易业务显著提升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降低信贷资产占比,以应对利息收入下降的压力;调整负债结构,在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保证稳定存款来源的同时,把握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主动负债拓展,降低一般性存款占比,积极促进负债结构多元化,以应对存款增长放缓、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
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将不断加强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利润来源。银行业将正确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把中间业务放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的高度去发展。并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步伐,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
调整客户结构,大力拓展中小型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
目前我国银行业大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在50%左右,中小型和个人客户占比明显偏低。未来争取将大型客户贷款占比逐步降低到35%以下,中小型企业客户贷款占比提高到40%左右,个人客户贷款占比则提高到25%左右。同时在客户选择定位上,不同类型的银行也将有所不同。中小型、特别是小型银行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小微企业客户,部分中型银行则可以选择将中型企业客户作为战略重点。在个人客户结构里面,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也会进一步提高。
尝试开展综合化、国际化、专业化经营
首先,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银行将尝试开展综合化经营。综合化经营可通过丰富金融服务内容,推动产品组合创新,拓展盈利渠道和优化资本配置效率等手段加快商业银行的整体转型,从而达到抵御利率市场化短期负面影响的目的。其次,在国内业务增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加速国际化扩张和全球布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应对途径之一。有条件的银行将通过适度开展国际化经营来寻找新的赢利点并分散风险。最后,商业银行将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落实适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推进专业化经营。大型银行重点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走全能银行之路;中型银行则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突出在局部领域的特色;小型银行业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特定领域,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
着力提升定价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一是提升利率定价能力。银行业利率定价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存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深入分析资金的供需状况和资金成本,包括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变化和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根据期限结构确定合理的存款利率;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银行应参考存款利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以及客户自身风险,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利率优惠、提前还款以及违约概率等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并积极与监管部门一起,研究在我国引入Prime Rate的可行性,着手建立市场化的贷款定价基准利率。大型银行应成为市场化定价体系的引领者和稳定器,中型银行应加强重点业务定价管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小型银行则应建立市场跟随的定价体系,加强自律管理。
二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并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准确量化信贷风险,深化内部评级体系在信贷领域中的信用。要建立和利用以核心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逐步积累风险计量所需的客户评级基础、评级历史及级别迁徙、违约及违约清偿记录等一系列基本历史数据,不断提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进一步深化内部评级体系在信贷业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行业政策制定等领域的应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应对措施: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方法,包括高频精准的常规资金预测、全面合理的压力测试方法等;将流动性管理结合到各项业务流程之中,起到业务开展与风险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包括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细化流动性风险的分担机制等。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团队,并在集团层面控制整体利率风险,需要将各子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和综合,并且将数量庞大的表外业务纳入到风险监管的范围之内。
三是完善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调控管理将由传统以存贷款为主进一步延伸至涵盖各类非信贷资产和各类资金来源的整体资产负债表调控管理。商业银行应将结合本行自身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特点,以经营发展目标和风险偏好为导向,合理匹配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保证流动性安全、维护息差稳定、控制市场风险、提高收益水平。(完)
文章来源:《上海金融》2013年第11期(节选有删减,未经作者审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郭红涛;孟文博;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