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流动性紧缩会打击中国中小企业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0日刊登题为《流动性紧缩有可能毁灭中国的中小企业》一文,作者是曼斯菲尔德基金会驻香港高级研究员安德鲁·科利尔和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助理经济学教授莎拉·徐。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0日刊登题为《流动性紧缩有可能毁灭中国的中小企业》一文,作者是曼斯菲尔德基金会驻香港高级研究员安德鲁·科利尔和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助理经济学教授莎拉·徐。文章称,中国的中小企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为60%,而对就业率的贡献为整整82%。中国的GDP增长由3年前的超过10%降至7.5%或以下。但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中小企业将要挣扎求生。这很可能对中国的未来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文章指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短缺。控制着全国一半银行资产的5大国有银行更愿意向国企贷款,因为国企一般“规模巨大而不会倒闭”。就连较小的城市和商业银行也更喜欢地方政府支持的公司,而非私企。
这迫使中小企业依赖影子银行业。中国的影子银行包括多种机构,从家人、朋友和私人借贷团体,到巨型信托公司。数字有所不同,但据中国人民银行说,这些贷款人在去年发放的信贷中占30%。
作者最近为广西大学影子银行业工作组开展了一项有关中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研究。这项研究由中央财经大学发起。他们研究了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2007年和2011年的两次调查中有关4000多家中小企业的数据。这些数据由香港大学收集。
文章称,研究结果令人沮丧。中央和地方国有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流向传统的经济部门,包括房地产、采矿业、制造业和老的注册公司。这些银行唯一非传统的贷款流向“创新带来净收入增加”的公司。相比之下,非官方的“影子”贷款往往流向农村借款者或者那些一般由中小企业控制的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消费服务业(比如理发店和本地的修理厂等)。
这对中小企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首先,它们的资金更贵。它们平均要为非银行金融贷款支付8.9%的费用,为私人贷款支付的费用更高达12.6%。相比之下,官方银行贷款的费用仅为8.1%。其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来说也更令人不安的是,如果中国收紧流动性,那么影子贷款很可能是最先不复存在的。
为什么会这样?在这里要回头看看日本的金融危机和中国本身的历史。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危机始于流动性短缺,后者造成资产价格出现通货紧缩。地价上涨,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发行以快速上涨的地价作抵押的股票。这场快乐的小游戏进展得不错——直至资金耗尽。国际清算银行有关资本充足率的新规定和对管理松散的信用合作社的日益失望意味着,资金流枯竭了。
那么,谁是首批倒闭的?规模较小的外围金融机构——影子银行。1994年,东京都政府关闭了东京协和信用合作社和安全信用合作社。1995年,东京的宇宙信用合作社和大阪的木津信用合作社也倒闭了。最后,日本监管机构让更大的机构倒闭。
而中国呢?由于银行业大部分由北京的中央政府,包括国有银行把持,它们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类流动性冲击。但影子银行不行。除非它们规模足够大,关系足够好,同北京有直接关系,否则它们得不到中央政府的保护。中国影子银行倒闭是有历史先例的。1989年,监管者关闭了几十家温州的钱庄或者把它们变为城市信用合作银行。
文章认为,10年后,受越来越多坏账之苦的1.8万家农村合作基金会要么倒闭,要么被一个名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新团体收购,而大部分债务最终回到地方政府的手中。在信贷控制薄弱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举动是明智的。但这也意味着小企业丧失了一个重要的信贷来源。
文章称,监管者,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清楚这些风险。它们正竭尽全力推动官方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据穆迪公司说,2010年,在北京发出指示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猛增34%,相比之下,贷款总额增长20%。去年7月,相关部门批准额外措施,要求国有银行向小企业贷款。此外,相关部门还向村镇银行提供更多支持。
文章指出,如果中国面临一场新的信贷紧缩,那么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徒劳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数千家小企业枯萎和死亡。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发生过,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再次发生,而在中国也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