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资管业务需要快步“赶上”
这是国内一家大型传统期货公司资管部副经理给记者算的一笔资管业务账。目标客户群小,加之无历史业绩鉴证,大多数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向前推进困难,单个账户的资金规模普遍较小,超过1000万元的屈指可数。
“按资管产品年均收益20%、管理费1%、业绩分成20%计算,5亿元的资管规模一年的管理费收入500万元,业绩分成剔除投资经理提成(按30%提)后1400万元,加总起来1900万元,不到2013年公司净利润的10%,这其中还包含有资管业务部门的日常费用、工资及奖金支出等,剔除后占比更低。”
这是国内一家大型传统期货公司资管部副经理给记者算的一笔资管业务账。
从起初缺人、没经验开始,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便在怀疑声中负重前行。一年多来,期货公司攻坚克难,通过内部挖潜、严格风控等自我加压,资管产品不仅没有出现因超损而清盘的情况,而且大多数产品都是正收益,部分产品更是实现了超预期收益。这对于大资管领域的“新生儿”期货公司来说难能可贵。
然而,由于社会认知度低、“一对一”业务模式限制,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增长缓慢。目前国内30家已获资管牌照的期货公司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还不及国内某基金公司旗下期货专户产品的规模。
业务规模上不去,资管收入自然就低,内部优秀人才就难以留住,外部专业人才也难引进来,长此以往资管产品的竞争力也将打折扣,如此便陷入一个“怪圈”。
在业内人士看来,打破这一困局的当务之急,就是放开“一对多”业务。有多家期货公司资管部门负责人也反映,“一对一”模式已成为当前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掣肘。
和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一样,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也被寄予厚望,但受政策的限制更多。在期货公司急需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应给予期货公司资管更大的政策支持。
期货公司已变相“一对多”
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期货公司只能开展“一对一”的资产管理业务。由于传统的银行、证券投资客户多属风险厌恶者,对期货理财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心存风险忧虑,使得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客户群体多数只能局限于期货市场的高净值客户。
“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期货市场,高净值客户原本就少。”国投中谷期货资管部门经理龙玮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这些高净值客户中,有不少客户已具备相当的投资能力,无需委托他人管理资产。
还有一些客户投资能力一般,但总想博取高收益,与期货公司的“低风险、持续盈利、收益适中”的资产管理理念相悖,“这部分高净值客户也被挡在门外”。剔除这些,留给期货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高净值客户就更少了。
目标客户群小,加之无历史业绩鉴证,大多数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向前推进困难,单个账户的资金规模普遍较小,超过1000万元的屈指可数。不过,一些资管能力强的期货公司凭借运行中的资管账户的优异表现,还是吸引了不少资金,规模在日益壮大,比如永安期货目前的资管规模已达5亿元。
“我们现在已经停接新的资金了。”永安期货资管部副经理沈吉凡说,公司的投资经理每个人都要管理好几个账户,已无法承载了。
“其中不乏多个账户共用同一交易策略的情况。”一位期货资管行业人士表示,这便是“一对一”模式的弊端之一。如果将多个相同资产管理需求的账户集合成一个大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将提高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效率。
迫于“一对一”的限制,不少期货公司特别是资产管理能力较强的公司在稳步发展自身资管业务的同时,还选择了与基金公司等机构合作发产品,由公司资管部门担任投顾参与投资管理,变相开展“一对多”业务。据国内某专业网站统计,目前永安期货、中信期货、海通期货、南华期货、申银万国期货参与管理的基金专户规模均已超过10亿元,中粮期货、华泰长城期货、国投中谷期货等也不同程度参与了基金专户管理,规模是各自公司资管规模的几倍甚至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