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决策幕后:保守两年的机密
根据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昨日的联合公告,投资A股的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资港股的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一名中资券商香港高层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上证所和港交所掌握投资额度,交易所成了额度分配机构,这将令依赖内地客户的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受伤害”。
港交所与多部委论证多年终落地
在昨日的博鳌亚洲论坛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分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与证监会主席肖钢这两位重量级嘉宾的意外现身,给了大家一个不小的惊喜。
根据事前发布的议程,两位掌门人并不在出席嘉宾之列,外界不免将他们齐聚一堂的原因与昨日刚刚宣布的“沪港通”联系起来。因为不管是昨日下午的论坛,还是晚上举行的“香港晚餐会”,“沪港通”都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话题。
在昨日突然落地前,“沪港通”的方案一直处于绝密状态,但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实际上该方案一年多前已经成熟。
有了解决策过程的权威市场人士昨日告诉本报,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的方案2012年12月便已基本定案。
证监会主席肖钢昨日则称,数年以前内地与香港的监管部门就开始研究怎么通过后台的连接实现沪港的互联互通,经过多年的论证,昨日正式宣布确定了这个机制。
据本报了解,对于多部门论证多年、终于在一年多前成熟的“沪港通”方案, 港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证所”)已经准备就绪,整个互联互通机制半年内可完成。至于深圳交易所(下称“深交所”)则是下一步,“肯定会进来”。
港交所设机密小组
“沪港通”看似横空出世,实则酝酿多年。最大的推手是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
李小加2009年上任后,第一份三年战略规划便锁定了内地。港交所决定主动出击,和内地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其他机构合作,满足内地投资者日益旺盛的境外投资需求。
与内地“互联互通”的表述,则最早出现于2012年,并在《战略规划2013-2015》中成为重点:“我们力求以现货股票及股票衍生产品为基础,以商品作为催化剂,同时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并寻求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以进军新的资产类别。”
“市场互联互通、交易结算连接”、“为市场互联互通带来的人民币流量作出充分准备”的表述,更赫然出现在2013年1月15日的战略规划媒体午宴上。
有接近港交所的高层人士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李小加多年来一直在和内地探讨互联互通,重点是向内地监管机构说明如何在资本开放的过程中利用香港控制风险。
去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李小加便直接提出交易所合作的方式,解决市场风险和资金想出去的矛盾。
有两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港交所有一个制定“沪港通”方案的机密小组,每一个成员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其中一名市场人士对记者透露,负责该工作的高层人士,每年要到内地出差逾30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说服内地监管机构”,这样的工作难过投行百倍。
前述权威市场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一年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和国际部原主任童道弛到港便敲定了沪港交易所互联互通的方案。由于担心重蹈港股直通车“见光死”的覆辙,方案一直处于绝密状态,在获得外汇局和央行的许可后,近期向国务院报批,经国务院多部委会议通过。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昨日亦证实,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场建立互联互通机制,是香港监管部门和内地不同部委、香港市场和上海市场,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达成的共识。
李小加昨日在博鳌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沪港通”的方案是用最低的制度成本换取最大的市场交易,能在交易规则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最好效果。他表示,沪港双方现在的清算结算系统及法律法规都不会改变,双方监管当局可通过监管活动保护投资者利益。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计划。”前述权威市场人士说,沪港交易所通过额度固定交易总量,两地清算固定净量,既能减少过境资金流,又能通过额度渐渐放宽放大交易量,形成一个终端封闭的大池,有效控制整体风险和防止洗钱。
另一名权威市场人士告诉本报,港交所主导推动的“沪港通”,和2007年由中资券商推动的“港股直通车”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沪港通”的资金是封闭循环的,既释放了中国资本开放的强烈信号,又有效控制了大量资金流动的风险,并能避免投资者通过非法渠道投资境外导致资金外流。
同时,前述权威市场人士告诉本报,“沪港通”落地意味着上证所不再会有国际板,“沪港通”也是对上证所的一种补偿。
“沪港通”细则
“沪港通”最大的创新设计是,通过港交所和上证所进行交易集合,互联互通进行A股和港股的交易。《第一财经日报》4月3日曾独家报道,这一相当于“港股直通车”的最终版已经上报国务院,投资者可就双方市场90%以上的股票进行交易。
根据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昨日的联合公告,投资A股的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资港股的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试点初期,香港证监会要求参与港股通的境内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余额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
具体操作方法是,沪股通由投资者委托香港经纪商,经由港交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上证所进行申报传递买卖盘,买卖规定范围内的 A股股票;港股通则是由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经由上证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港交所进行申报传递买卖盘,买卖规定范围内的港股股票。
试点初期,沪股通的股票范围是上证所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份股,以及上证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港股通的股票范围是港交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成份股和同时在港交所、上证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涉及“沪港通”的除了港交所和上证所,还包括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登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下称“香港结算”)。中国结算、香港结算采取直连的跨境结算方式,相互成为对方的结算参与人,为“沪港通”提供相应的结算服务。
中国结算是上证所和深交所的合资公司,香港结算则是港交所全资子公司。而三家交易所早在2012年6月便已分别出资1亿港元成立合资公司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探讨推动两地三家交易所的发展合作。
港交所昨日发布的公告还透露了更多细节。港交所和上证所将为两地市场的投资者提供订单路由安排和相关技术基础设施,以实现沪港交易通;香港结算和中登公司则提供交易清算和交收安排,以及存管、代理人和其他相关服务的沪港结算通。
另一方面,上证所和港交所将根据公平对等的原则分享因沪港交易通以交易费用方式产生的收入;中登公司和香港结算则根据相同原则平均分享因沪港结算通以结算费用方式产生的收入。
宏观意义与微观影响
与昨日所有券商股闻讯齐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在港中资券商子公司却对“沪港通”有所保留。
一名中资券商香港高层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上证所和港交所掌握投资额度,交易所成了额度分配机构,这将令依赖内地客户的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受伤害”。
“目前大家都还没看明白,以为对所有券商都是利好消息。”该人士说,实际上以后内地客户可以直接在内地券商开户买卖港股,香港分支机构既没了客户也丢掉了额度的通道资源。
这一最终结果,和2007年的港股直通车和2011年提出的QDII2(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计划截然不同。多名了解情况的人士告诉本报,港股直通车由中银国际前副执行总裁谢涌海推动,QDII2计划则由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推动。两个由中资券商推动的方案均是由券商申请获得额度,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模式一致。
另一名中资券商高层人士告诉本报,监管机构一直以来讨论的都是港交所的“沪港通”方案,“沪港通”将为一些内地券商带来投资港股的交易,对一些香港本地券商来说,也能增加买卖A股的新机会,但对一些九成以上客户都在内地的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来说,由于客户不用再千方百计到香港开户,“影响将非常大”。
但也有了解港交所想法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沪港通”并没有抢券商的生意,而是令所有人都有了机会。“以往是羊肠小道,有些人能赚通道的钱,如今则是阳关大道,谁都能来走”。
上述券商高层人士也称,从国家战略来看“沪港通”对双方市场都有好处,“券商行业也只能提提意见”。他认为,在港中资券商有的已经成功转型,从传统中介业务转为投行业务,或转为资产管理公司。
但在更大的层面而言,多位市场人士均表示,两地市场对于“沪港通”的关注,并不应仅仅局限于市场本身。作为一项远远超越QFII、QDII的制度安排,内地与香港的交易直通被视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评价称,“沪港通”不仅有助于扩大境外人民币资金池,也为规模庞大的离岸人民币提供了更为通畅的回流渠道。从这个角度而言,沪港股市的互联互通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明显的助推作用。
在昨日的博鳌亚洲论坛“香港晚餐会”上,周小川表示,“沪港通”机制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有利于健全内地资本市场的机制。
周小川也坦言,“沪港通”对于央行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在双向投资方面要鼓励,当然所有配套的管理政策和其他有关改革也要逐步跟进”。
肖钢则在昨日表示,“沪港通”可带来三方面好处:一是内地市场估值低,尤其是上海市场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沪港通”可为上海市场带来资金;第二,“沪港通”可以为香港市场注入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第三,两个市场、两个池子的水比一个池子多,可以进一步增强两地市场的活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记者程亮亮 王子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