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律师专业剖析
近日,浦东外商投资协会、浦东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商业保理企业交流座谈会,22家保理企业共同交流在浦东开展商业保理业务情况。浦东新区自正式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已有一年半的时间,结合目前商业保理的发展现状来看,是较为尴尬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背景资料】:
近日,浦东外商投资协会、浦东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商业保理企业交流座谈会,22家保理企业共同交流在浦东开展商业保理业务情况。记者从浦东商务委了解到,浦东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工作一年多,已有87家试点企业,实现近50亿元注册资本,商业保理这一新兴行业的雏形在浦东基本形成。
2012年6月,国家商务部同意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同年12月,浦东正式开始试点工作。浦东商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底,累计有114家企业报名参加商业保理试点,87家企业经联合审核获得试点资格,包括27家外资企业和60家内资企业。其中58家已完成公司设立登记,累计注册资本达到49.8亿元人民币,30家企业从2013年下半年起开展业务,已累计投放保理融资款18亿元。
试点一年多,商业保理行业在浦东逐渐形成规模,趋于专业。试点企业中,中国电力、陕西重汽、京东商城等国内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外保理企业纷纷加入试点行列;试点企业来源地众多,其中外资占30%,内资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试点企业的股东所属行业多元化,主要集中在融资租赁、供应链、制造业、电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担保、小贷等金融服务公司。
同时,浦东商业保理行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厂商保理、供零保理、供应链保理、电商保理等不同的商业模式。试点企业的服务领域广泛,放款领域包括商业零售和批发、餐饮、制造、物流等行业。一年多来,浦东商业保理行业孕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如恒茂商业保理,目前已开展10笔业务,放款5.31亿人民币;永丰余商业保理,目前开展50笔业务,放款1.566亿人民币。
商业保理在国内是一项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市场准入、政府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许多空白。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浦东制定和出台了全国首个《商业保理企业试行办法》,发布全国首部《浦东新区商业保理试点期间监管暂行办法》,研制开发全国首套《商业保理业务信息监管系统》,从前期的准入到后期监管,探索形成具有浦东特色的商业保理法制体系。
新区商务委还与7家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委托商业银行对商业保理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推动商业银行为商业保理企业提供差别化金融支持。同时,浦东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于2013年8月成立浦东新区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完善商业保理的行业自律机制。
浦东商务委副主任孙永强表示,浦东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为国家、上海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自贸区推出的商业保理试点办法来自浦东经验,而上海计划推开商业保理试点,正在酝酿的试点办法雏形也来自浦东。作为“试验田”,对商业保理企业,浦东今后将在事前准入到事后运营的全过程积极营造良好运营环境,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扶持、企业联动、拓展渠道等措施做大市场主体规模,形成100家以上的企业群,培养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力争2014年试点企业累计保理融资达到50-80亿元,使商业保理这一新兴行业更快、更健康地在浦东发展。
(以上背景资料来源于“供应链金融”)
【律师点评】
(上海市中茂律师事务所 保理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林思明律师】
浦东新区自正式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已有一年半的时间,结合目前商业保理的发展现状来看,是较为尴尬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准入门槛高,不少优质企业“敬而远之”
对比浦东新区与天津、深圳、江苏、重庆等地的试点办法,浦东新区的特色是审批流程增加了“征询会”,也就是说:所有申请设立商业保理公司的企业,先向浦东新区商委递交申请材料,浦东商委初审之后,若无问题则通知企业参加“征询会”,征询会实际上就是专家联席评审会,由浦东新区商委召集上海市商委、金融办、外管局、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以及银行、律师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每个企业有30分钟的时间,第一个10分钟是介绍拟设商业保理公司的基本情况、股东背景、商业模式、风控体系、高管团队等;第二个10分钟,由专家们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第三个10分钟企业退场,专家们进行评议。评议通过则企业就算是拿到了商业保理的“牌照”,评审未通过,则只能等下一批或者另谋出路。
实践中,征询会的通过率大概在70-80%之间,不少保理公司因为商业模式、股东背景、临场发挥等问题而未能通过评审。同时,也有不少股东实力极强的拟设保理公司闲麻烦,而转投天津等地。
2、监管过于“苛刻”
目前已经开展商业保理试点的地区,除了浦东新区之外,还有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深圳、广州、苏州、无锡、南京、常州、苏州工业园区、重庆滨海新区等地,然而,只有浦东新区出台了专门的监管办法——《浦东新区商业保理试点期间监管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商业保理公司必须在境内已经加入国际保理企业组织的商业银行开设商业保理运营资金的专用账户。也就是说,需要找一家资金托管行,开设两个账户:一个基本户,一个保理专户。基本户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的开展,保理专户的资金用于融资款项的转入与归还、保理客户融资款的划拨与费用结算、应收账款的回款与结算、支付律师费、咨询费审计费等与保理公司运营相关的费用等。同时,针对单笔融资款的发放,设定了300万元的门槛,要求每笔融资款在300万元以上的,应向托管银行提交《保理合同》、应收账款转让登记证明,由托管银行审核之后再拨付;300万元以下的则应提交托管银行进行备案。
实践中,这样的监管要求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工作和责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保理公司资金拨付的效率,托管银行成了保理公司的上一级审批中心。
据笔者了解,很多保理公司通过评审之后,不急于注册商业保理公司(已过评审87家,实际注册58家),很多是因为这方面的考虑。监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效果却导致银行和保理公司被泼了一身“冷水”,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性。
3、融资渠道有限
商业保理公司融资难是目前所有保理公司和试点地区都碰到的问题,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目前,林思明律师担任国内多家大型国企背景保理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同时也为多家民营商业保理公司提供法律服务。众观行业现状,目前全国已经设立的保理公司有300余家,但是实际开展保理业务的只有10%左右。前述报道中提到,上海目前有30家保理公司开展业务,实际上这个数据是与事实不符的。真正组建团队开展业务的不超过10家。当然,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没有错,只不过有部分保理公司只是为了解决注册资金的成本问题,而“开展”了保理业务。目前,商业保理公司要从银行获得授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自由资金或者集团授信来开展保理业务,这是目前行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最主要原因。
以上是目前制约浦东新区商业保理发展主要问题,有些是个性问题,有些则是共性问题。考虑到这两年国内经济大环境不好,信用纠纷频发。经济大环境和现实问题的存在是商业保理发展的挑战,更是商业保理发展的机会。
那么,商业保理如何破局呢?
林思明律师认为,商业保理公司要发展,应加强内部合作、抱团取暖。主要理由如下:
(1)不少保理公司已组建了专业团队,已有较为成熟的客户群体,但是却缺乏资金。然而,业内也有一些“财大气粗”的保理公司,主要是一些大型国企或者上市集团背景的保理公司,这些保理公司集团授信或者闲置资金不少,也力挺商业保理公司的发展。因此,通过保理公司之间的合作,能够调动各家保理公司的专业团队、客户资源、资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多家保理公司合作,通过再保理或者联保方式,与银行建立业务合作,获得银行的授信。保理公司通过专业化的团队、严格的风控体系,寻找优质的保理业务,并且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然后,再与银行洽谈再保理的合作模式。
最近的一两年,有不少的银行、企业找到林律师,希望能够推荐比较合适的商业保理公司合作,但是,说实在的,与商业保理公司接触越多、了解越多,就目前行业现状来看,很难帮助寻找到合适的商业保理公司。
同时,建议保理公司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加强公司的风险管理,从产品设计、模式论证、作业流程、保后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性的法律意见。保理专业律师团队由于其服务的保理公司较多,碰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也比较多,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能够结合团队的诉讼经验,为商业保理公司提供专业建议,防患于未然。
【本文作者:林思明律师,上海市中茂律师事务所 保理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转自:保理法律研究 微信号:factoring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