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外资银行在上海自贸区扮演更积极角色
在过去不到一周内,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签署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在自贸区启动半年之际,多家外资银行正式进驻区内开设支行,试图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原标题: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外资银行在上海自贸区扮演更积极角色
新华网上海4月2日电(记者许晓青、吕冬、陈爱平)在过去不到一周内,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签署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伦敦、法兰克福作为人民币在欧洲的离岸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同一周,总部位于伦敦、与中国有着超过150年业务关联的英国渣打银行正式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设支行。
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有来有往”是人民币国际化布局进一步延伸至欧洲腹地的表现,而在此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试验田”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受瞩目。
在自贸区启动半年之际,多家外资银行正式进驻区内开设支行,试图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渣打中国首席执行总裁兼董事会常务副主席林清德表示:“我们对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渣打将充分利用国际银行的优势和经验,结合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和业务专长,与监管部门紧密沟通,把握先机,为客户提供一流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外资银行为什么热衷到上海自贸区设点?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不是要与中资银行拼网点数量、拼贷款,外资行的优势是丰富的国际经验、稠密的国际网络,其扮演的角色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以及为跨国企业融入中国提供跟踪服务。
另一些外资银行的高管也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银行可以在自贸区获得客户业务、自身发展以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方多赢”。
今年以来,包括渣打、花旗、汇丰等多家外资行以及浦发等中资银行通过其在自贸区设立的分支机构为跨国公司提供双向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为跨国企业调配资金提供便利,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益,进一步拓展了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
这些新业务的开展得益于中国央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30条意见”,以及随后又密集启动的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细则举措。未来,自贸区还有望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有所突破。
渣打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罗龙翔分析,自贸区内中资企业客户对“走出去”具有迫切需求,而外资行提供的一揽子服务,在风险防控、金融产品定制等方面可占得先机。加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很多企业选择中国作为区域性总部,这都是自贸区吸引外资的优势。
与罗行长有着类似预期的,还有来自台湾的国泰世华银行。作为台湾金融监管部门核准可赴上海自贸区申请设点开业的首家台资银行,国泰世华利用其早年在新兴市场的业务基础服务大陆企业,在人民币走出去过程中,银行自身也较早获益。
长期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泽民认为,在目前全球几大活跃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最趋成熟,伦敦、台北两个资金池的潜力也不可小觑。
渣打银行3月公布的“人民币环球指数”显示,台湾人民币整体存款增长惊人,1-2月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占当地总外币存款31%,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相关分析认为,在外汇收益及人民币较优厚利息回报两项因素之下,台湾居民对累积人民币的兴趣强烈。
台湾凯基证券董事长魏宝生认为,上海自贸区若对接台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在发行“宝岛债”、研发新的两岸金融产品等方面将大有可为,最终两岸都可从金改中获得红利。
着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更大空间、更好环境,这已被认为是上海自贸区启动后的一大亮点。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中心主任丁剑平认为,当中外金融机构对自贸区肩负的金改使命寄予厚望时,也要看到初期审慎的开放进程,以及对申请、核准、监管的制度设计从严把关也十分必要。
他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是一个缩影,从宏观看,人民币国际化愿景的实现,还有赖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推进,以及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从事外资银行工作多年、参与设计人民币“点心债”的香港高级经济师刘健恒在新近出版的《人民币的崛起——国际地位及影响》一书中预测:未来20年,在国际货币安排过程中,中国将获得一个重要的代表席位。“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人民币或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和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