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谈】产业链财资发展管理与创新
现金管理于2000年左右由外资银行引进,于国家谈的是财政,于个人即是财富,于企业便是现金管理,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金融与企业之间是点对点的服务,发展至产业链、供应链阶段,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多,形成点对链。
圆桌专家团:
任洪文 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公司银行部现金管理中心负责人
郎波 北京银丰汇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李良方 中信银行总公司银行部现金管理部总经理
孟昭莉 德勤科技、电信、传媒卓越中心负责人
沈淳然 圆石金融研究院供应链金融服务总监
任洪文 关键词:银行 产业链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影响了金融格局也促使银行改变。而关于产业链金融,我认为要坚持创新,产业链本身就存在,真正开始研究产业链金融问题,是从银行的科技力量增强之后,针对现金管理做了零余额、现金池等服务。通过研究发现每一个上下游还有上下游,因此形成了网状结构,银行不是给企业的单一客户服务,而是给网状的客户服务。一对一的客户群体开始改变,客群的聚集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银行的业务量迅速扩大,在扩大的过程中,银行可以寻找新的商机。
客户规模也开始由大变小,一个客户会跟多个交易对手发生业务关系,交易数量在总体交易的占比中变小,客户虽然体量很大,但是他跟你的交易发生量很小。放在现金管理上来看,就是客户可以给你做结算,但是不能把所有的现金管理都放给你,需要平衡各家关系。在客户的业务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现金管理不能只是停留在资金的收付和帐户管理相关,需要配合客户的需求由少变多实现多方共赢、理财融资。
跨区合作是随着产业链形成而出现的问题,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客户分布在全国给地,涉及到跨区合作。产业链金融促使产业链客群改变,银行在信用放款、结算闭环、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也要随之改变。
郎波 关键词:企业 产业链融资
企业的融资贯穿采购、生产、销售三阶段,任何融资方案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都基于这三阶段,应付、重获和应收内提供服务,甚至是网络融资。而产业链融资不外乎是为贷款保利的产品提供服务,包括生产经营中涉及的采购、生产、运用等环节。
根据企业生产环节和对应的实施,可简单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预付采购阶段,资金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把支付的时点挪后;第二,销售阶段卖出的存货和收到现金有应收的时间点,如何把时间移到现金流的缺口,对应的就是应付债款、存货和应收三个科目;第三,关于信用支持,更多的是信用内的产业链到现在的客户关系网,采用预付类等等进行融资。如果融资方式实现了杠杆采购,也就实现了把资金给大企业,大企业实现销售,这对产业链上下游来说都是合作共赢。另外,通过物流、银行和中小企业的结合,实现在网络融资、产业链金融等方面的突破。
李良方 关键词:互联网 现金管理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一般概念认为是互联网公司在做金融,甚至以为可以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事实上这种认知存在误区,商业银行、证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多年前就已经探索互联网领域,现金管理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金管理于2000年左右由外资银行引进,于国家谈的是财政,于个人即是财富,于企业便是现金管理,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收益、成本降低构成了现金管理主体架构,是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平台,根据企业的资金管理的需求形成了现金管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其他的企业开展现金管理服务。现金管理的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了经济形势、现金技术、政策法规三大方面。银行现金管理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将现金管理看成对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到现在现金管理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属,而是所有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都提供对等服务。现金管理服务内也在不断扩充,从最开始的查询到业务范围拓展、服务渠道丰富。
孟昭莉 关键词:大数据
为什么大数据可以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将给金融行业带来怎样的启发?大数据的成就基于四个根本的改变:脱离了对算法的依赖、做出判断、设计出精准的模型、用各种可能用的数学逻辑以及计算机的行为。大数据的结构就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范围扩张,拥有大数据就有可能在未来致胜,包括大银行、大公司等等,利用完整的系统来记录用户行为并发掘出背后数据的力量。
大数据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因果,变成了一个系统生存的模式。未来谁将引领大数据?从技术层面上讲,大数据在各个环节中可以分成数据采集、清理、存储与管理等等,中国以及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厂商都已经在各个环节开始布局,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数据简化,把大数据得出来的理论模型用到实践的系统。
未来大数据会在一个系统中得到权衡,那么真正制约大数据发展的是什么?数据或者技术本身是不存在问题的,真正不能突破的是数据采集和收集的合法性,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沈淳然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漂亮、最完整的一根供应链,供应链运作如何切入金融,金融如何更好、更全面、更细致的服务于供应链,并与供应链共赢、共生、共存?依照传统的观点,是以金融的眼界衡量供应链产业,在供应链的下游环节,金融产品相对是丰富的,而对于上游,越往上走对应的金融产品就越少、越单向单一,范围也会越来越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金融服务于企业,一定会基于贸易的真实性,在供应链上越往终端走,贸易的真实性就越容易判断。反之,在贸易的上游,所有定单的真实性不太容易判断,中间有太多的环节可以进行技术处理,如不能及时判断,将会对金融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风险传导的复杂、金融机构对企业出现风险的反应速度和空间不足。
传统的金融与企业之间是点对点的服务,发展至产业链、供应链阶段,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多,形成点对链。在未来有可能迅速达成链对链的服务,同时银行需要挖掘更多潜在客户,不断的提升创新。从企业方面来看,金融机构要提供一个完整的资源节约服务,并服务于整个的贸易链、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