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民营银行当持“平均利润”心态
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确定,在10家被银监会圈定为发起人的民企中,万向、华峰、均瑶、正泰、阿里等浙江民企占了五席。有了民生银行开先河,2002年3月,浙江台州8家城信社改制为台州市商业银行,这也是浙江省首家民营银行。
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确定,在10家被银监会圈定为发起人的民企中,万向、华峰、均瑶、正泰、阿里等浙江民企占了五席。在全部10家民企发起人中,此前呼声最高、最受舆论热捧的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企业各占一席,而制造业民企则占到了六席。这样的试点安排所折射出来的政策导向,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市场人士做点“有益的思考”。
国内不少媒体把民营银行终于开禁视为本次全国“两会”所呈现的最具改革含义的“实货”之一。上述判断虽说很为深化金融改革提气鼓劲,但判断本身却并不能成立。其实,早在1996年,随着民生银行破茧而出,国内重新开办纯民营银行的先河即已开启。事实不易抹杀,温州人温邦彦是当年入股民生银行的尝鲜者之一,他入股100万元,前三年回报率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民资相继“出逃”,可随着中国经济大盘越做越厚实,温邦彦后来所获超额回报以股本金的百倍计数。
有人也许会说,民生银行只是个案,明显缺乏代表性。可笔者想说,这话放在5年前的内地省份讲也许确实如此,可放到“改革大省”和“市场大省”的浙江,谁要这么说定会招致业界人士之笑话。
有了民生银行开先河,2002年3月,浙江台州8家城信社改制为台州市商业银行,这也是浙江省首家民营银行。同年7月,浙江8家城市商业银行对民资开放,后经数次改制均成为彻头彻尾的地方民营银行。闸门一旦开启,民间金融“洪流”势不可挡—2004年4月,更大体量的浙商银行降生,开张之初,民资占总股本的比例就高达85.71%……
据浙江省银监局官网的公开数据,截至2012年,浙江156家地方银行中,民营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例为74.08%,其中的40家地方银行百分之百由民资持有全部股份。
由此,不妨假设一个问题,即浙江现有40家百分之百由民资持股的地方银行是不是纯真的民营银行?毫无疑义,甭管是哪个流派的中外金融学者来回答这一问题,答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百分之百的“是”!不仅仅是浙江,全国各省最近三四年,通过改制扩股方式兴办的地方民营银行皆可用“雨后春笋”加以形容。这几年笔者就多次往返内地多个地市,为当地城商银行、农信社增资扩股作民营化改造“解放思想”。
既然民营银行在国内已形成相当规模和相应的“集群”,为何包括银监会和央行在内,最近两三年都在一本正经强调要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并将其列为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即期任务呢?解疑释惑,在本次5家由银监会开禁的民营银行之前,所有已开业多年的民营银行,在其组建之初,均由当地某一家已正常经营的地方法人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而真正出资办银行的民企或自然人却不能充当民营银行之发起人。这一情形,犹如民企出资建海轮,而船长则由地方银监机构聘请,并首先对地方银监机构负责,而非首先对出资人负责。说得更形象点,好比一对男女生了孩子,邻里也都认定他们就是一对夫妻,却始终没有夫妻之法定名份—因为结婚证上始终写着别人的名字。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其一,民资出资办银行,法人代表由政府指定的滑稽戏之所以上演这么些年才被终止,关键是政府对民企出资人不放心,对防控金融风险心里无底;其二,本次民营银行正式开禁,其性质相当于一对夫妻与结婚证之间已能做到证与人完全相符了。
另外,受舆论多年误导,许多人包括许多民企法人,仍盲目深信眼下开银行依然能够赚大钱。实际情形是,理想很浪漫,市场已骨感—早个十年八年兴办银行,虽没有“正式夫妻”名份,但的确能够赚大钱。现如今,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国内新开银行数量可与新增电影屏幕比肩,银行利润回归三百六十行之平均利润也就在今明两年之间。所以,行将开张的诸如“阿里银行”、“腾讯银行”若能抱定一颗赚取“平均利润”之心,假以时日,也许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如果心急火燎欲抱“金娃娃”,那结果一定适得其反。
钱塘人(上海 学者)
作者:上海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