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梅:基金互认体现基金监管全球化
作为监管者,杨秋梅曾见证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十年大发展。杨秋梅建议,中资基金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走出去,但同时要吸取产品雷同导致销售困难的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
作为监管者,杨秋梅曾见证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十年大发展。近日她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称,期望内地和香港的基金互认尽快推出。同时她指出,基金互认涉及两地监管协调,也将对海外基金产生影响,体现了基金监管全球化的趋势。
杨秋梅现为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全球)ICI Global的副行政总裁兼亚太区主管。此前她是香港交易所市场发展科高级总监,主管内地业务发展。2000~2010年间,她担任过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委员、国际部副主任及基金部副主任,负责国际证监会组织相关事务、基金公司监管和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等。她还曾担任过国际证监会组织新兴市场委员会基金组主席。
基金监管全球化
杨秋梅作为监管者将首批六家中国基金公司送出海到香港,如今她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中国基金公司国际化-基金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在金融海啸后日渐明显,中国基金也受到国际监管的影响。
“比如说,如果持美国绿卡的投资者在中国投资一家公司的基金,根据《美国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FACTA),这家基金公司就有义务向美国税务局披露该投资者相关信息。”她说。
她表示,已到最后阶段的基金互认,也涉及两地监管协调。若在将来扩大至英国等地,将有更多海外基金受到影响。这就是继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后,这将是一项由中国监管机构推动的影响全球基金的监管政策。
“中国资产管理的规模还很小,全部加在一起差不多4.7万亿元。去年BlackRock(贝莱德)一家公司管理的总资产为4万亿美元,”她说,但是基金行业法规健全、老百姓愿意将资金交给基金打理的投资文化已慢慢建立起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杨秋梅说,大资管时代下,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内既面临来自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的挑战,也将在基金互认后直面国际基金的竞争。同时,基金公司既要突破产品同质化和销售渠道痼疾,更要加强创新,比如利用互联网金融,把握机会脱颖而出。
她认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五至十年将进入国内重组整合、国外借人民币国际化出海的新时代。随着基金行业监管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基金互认双刃剑
已经推动一年的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已进入最后阶段,不少外资基金都在积极进行销售渠道合作、推出何种基金产品等准备工作。
杨秋梅称,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互认后将有更多投资选择。对于中国基金公司来说,基金互认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可引入国际投资者,可学习国际化的经验,但另一方面也要直面国际基金的竞争。
她表示,基金互认初期,只有香港注册的基金才能进入内地市场,基金互认将鼓励更多基金在港注册,改变香港作为分销及市场推广的角色,有助香港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据了解,最初将是传统的普通产品参与基金互认计划,并设有额度限制,业界则希望将来可有更多公司和产品参与该计划。
基金互认将对通过RQFII基金在香港市场上刚刚站稳脚跟的中资基金公司带来明显冲击。目前已有超过60家中资机构在港设立资产管理业务,但大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
杨秋梅建议,中资基金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走出去,但同时要吸取产品雷同导致销售困难的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
作者:郭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