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农民增收从源头启动内需
稳产,增收,家电摩托下乡……启动广大农村地区最大消费群体的内需。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作本年底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今年要着力抓好的七方面重点工作之一,并排定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系统举措。
当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为农民增收被突出强调,这关系到从源头上启动内需、扩大消费,关系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否平衡。
而农民增收和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都被张晓山看作系统工程,“这当中既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强,也包括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的改善”。
强调农民增收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问题的相关表述,哪一点令您印象最深?
张晓山:报告提到,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对于这一点,作为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学者,我确实深有体会。
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概括起来就是“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细化,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五大措施。
我认为,这当中重点仍然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形势下,从国际上看,能源价格、农产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变化,给农民的冲击是很大的。
而我们现在要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就显得相当关键,这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也有利于农民持续增收。
《21世纪》:那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
张晓山:如同此次报告提出的五方面措施,促进供给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农副产品经营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等等,都要跟上,这当中强调的是综合和配套,不能光抓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单兵突进。
因此,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方面,如报告所言,就是要在调结构、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等方面,数管齐下。
《21世纪》:在当前危机影响的经济形势下,您认为今年的“三农”相关政策与往年相比,会有哪些变化?
张晓山:今年应该更加突出了给农民增收,这关系到从源头上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是否成功。因为只有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这个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才能把消费欲望变成现实。
农村地区基建提速
《21世纪》: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您如何看待这些数据?
张晓山:投入的增加源于今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等多方面原因。通过前段时间各地的抗旱我们了解到,除大江大河治理外,我们在众多沟渠支渠还有很多欠账,由于年久失修,不能及时排灌,从而不能有效排除风险,急需加强。
而且,农村基础性工程的建设,事关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这也是关系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
所以报告中明确提到,今年要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等工程。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对关系民生问题的投入也有增加。报告提到,到明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再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沼气用户等。
这些都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得力之举。客观上来说,这些工程的建设,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1世纪》:报告提到,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这些补贴主要会用在哪些方面?
张晓山:1230亿元主要是在粮食直补和粮农补贴上,今年的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补贴给种粮农民以直接的实惠,也传达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那就是国家鼓励农民种粮,如此就保证了继续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补贴是很重要的,应该说,虽然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但只能达到基本的自给状态,供给方面是有稍微的缺口的。
当然,要促进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单靠补贴也不行,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也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正在进行。
以农村中小工程吸纳就业
《21世纪》:报告中提到,要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解决,您的建议是什么?
张晓山:今年农村地区基础建设项目将得到加强,我建议在这些改善农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工程中,尽可能吸纳一部分劳动力。
另一方面,在目前中央为保经济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领域中,也将为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好处。
但根本上,这都只能解决暂时问题。长远看应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一部分长期在城市有较稳定工作和住所的农民工,真正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当中,并为其提供技能培训的机会,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从长远来看,城镇化、土地户籍制度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总理在报告中也提到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