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2014-02-18 17:151515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从2002年开始,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加速,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张俊杰,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文/郭登魁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真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一年:从年头到年尾,钢贸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轮番发生,着实让各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体会到了“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滋味。自2011年末至2013年三季末,国内不良贷款余额已持续八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也已连续七个季度缓慢上升。而展望2014年,银行业面临的形势是如“黑云压城城欲摧”般更为严峻,还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恐怕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不过无论未来经济形势如何,经过这次经济下行周期的洗礼,国内银行业恐怕都已经切实体会到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时期,各家银行都会将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构建和完善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作为首要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怎么才能建立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呢?本文拟对此问题做一浅显探讨,冀望于对国内商业银行有所助益。

  笔者认为,所谓“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是就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言。同时,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应能达到资源集约、管理集约、职能集约、信息集约、成本集约的目的,具有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差别化相统一、控制性和服务性相统一、矩阵式和扁平化相统一的特征。

  进一步讲,信用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突出地表现在其风险管理体制(或者叫流程或环节)是否科学顺畅、合理高效,风险管理技术是否先进全面,风险管理团队是否专业、敬业、职业,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做得较好,一个银行的资产质量就可以保持一流,其风险管理水平也就达到了先进的程度。

  横向对比来看,西方先进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久、经历了较长的经济周期,各方面的管理经验都值得国内银行学习与借鉴;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已在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靠拢。

  从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来看:

  在信用风险管理流程方面,西方先进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较为全面、系统,一般包括信用风险管理战略、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反馈等几个环节。其中,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环节是从整体上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以保证在实际的运行和管理中遵循一致的管理理念和策略制度。此环节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中占据主导型、统筹性地位,对于其他环节的设计、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信用风险识别环节主要是进行业务的级别评定,并初步判断资产信用风险的程度,为信用风险的度量环节提供依据;信用风险度量环节是在信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对信用风险进行定量的测算,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结合,更好地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信用风险控制环节是指在信用风险识别和度量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分散、转移和补偿策略,确保把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信用风险反馈环节是指在实践中,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检查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调整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各环节进行调节并完善,确保信用风险管理的全面、有效。

  西方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示意图

  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西方先进银行的组织架构一般较为矩阵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风险文化在各个条线的宣贯和执行。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证:

  (1)美国商业银行

  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都为矩阵式。一般将银行的部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业务部门,根据不同的经营产品的分类,包括金融部、信托部、基金部等,另一类是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风险管理部、营销部等。同时在每个业务部再设置一些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在业务上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除了有纵向的总、分行的专业部门管理之外,也非常重视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和监督,使资源配置效率与风险控制得到有效结合。

  在贷款审批环节上,美国商业银行较多采取双人或三人审批,即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这种组织结构既强调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又强调了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包括横向制约与纵向制约,横向制约是指同级的各部门相互监督的关系,纵向制约是指不同级别的同一业务部门的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组织结构也是保证美国商业银行低风险高效率运作的诀窍。

  (2)澳大利亚商业银行

  澳大利亚商业银行设有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职能部门,包括信贷部、市场部等等。具体操作如下:接到贷款申请,市场部先对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之后转移给信贷委员会,通常澳大利亚的商业银行设有至少3个委员会,由其来核定申请贷款的客户的授信额度,然后交给业务部,由业务部负责将客户资料录入行内信息管理系统;信贷部根据业务部录入的资料进一步审查客户的借贷质量,根据借贷质量决定是否向该客户进行贷款。每一个申请贷款的客户必须都经历这样一个流程,职责明确,各部门分工合理。这种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模式为澳大利亚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安全和效率提供了保障,各个业务部门的交叉监督起到了相互独立与制约的作用,体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殊要求。

  (3)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由董事会领导,总行设集团风险委员会,由董事会的成员担任,全面负责集团的风险管理活动,集团首席风险控制官即是集团风险委员会主席。

  每个集团事业部都设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规划并执行适合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和系统,在集团事业部内部制定并执行符合业务要求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方法,保证集团各个部门开展的业务与集团风险委员会设定的风险偏好保持一致。风险管理部门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与各个部门保持顺畅的信息流通和密切的联系。

  德意志银行设计出了一系列高效快捷的审批流程。其信贷审批实行个人负责制,在授权管理人员的权限范围内的授信项目,一般都由业务部门或其他分支机构直接送呈交给授权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批。如果是与银行有过合作的客户,关系比较持久稳定,甚至一个电话就可以申请授信。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从2002年开始,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加速,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各家银行都开始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重建组织架构、完善公司治理、加速战略转型、全力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或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加强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

  一是制定了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致力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纷纷依据自身的中长期经营战略,制定了明确的总体风险管理战略和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同时,在此基础上,各行还制定了明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并已基本重塑了审慎的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理念。“理性、稳健、审慎、全员”已成为大多数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促进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商业银行已建立起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对风险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内部已形成矩阵式风险汇报路线。同时,多家银行已开始探索从各类风险的分散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部分银行已初步建立起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三是风险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已得到较大程度体现,垂直化管理正在有序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是风险管理条线逐渐垂直化,二是风险管理事权逐步上移。同时,风险管理制衡效果进一步显现,一是强调了市场营销与风险管理的水平制衡,二是强调了风险管理的内部制衡,三是加强了风险管理的责任追究机制。

  但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机制仍显薄弱。全面、独立、专业、制衡的风险治理机制的真正建立与发挥作用可能还有待时日。

  从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看:

  西方先进银行实施严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信贷资金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主要的管理技术有:行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客户贡献度评价技术、信用主体信用等级评价系统、债权信用风险与投资风险互换控制技术等。其主要风险控制方法包括风险分散法、风险转移法、风险补偿法等;主要风险管理工具则有信贷限额、贷款销售、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风险管理逐步由以往以定性分析和经验分析为主,向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模型相结合转变。内部评级法、评分卡、风险限额、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风险组合管理、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计量模型等先进风险管理方法被陆续引进,有效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各家银行都较为重视风险管理IT系统建设,或者借助外部力量,或者自主开发,探索了一系列基于流程整合、覆盖授信各个操作环节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和管控效率。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较为注重主观性定性分析,经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欠缺量化分析手段;在信用风险控制过程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和运行安全性,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则相对欠缺。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依然滞后,不仅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此外,信息失真、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单一、财务数据不真实、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等基础性问题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增加了风险管理方法量化的困难。

  最后,由于市场环境不完善或条件不具备等原因,国内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工具,主动的风险规避和转移策略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动承担信用风险,给正常的运营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

  从信用风险管理团队建设方面看:

  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经济计量分析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丰富从业经验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国外先进银行在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方面远远走在国内银行的前面。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队伍建设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

  一是建立了风险经理队伍。国内银行逐渐将风险管理视作一种职业而非行政权利,相应地推行了风险管理专业序列。许多银行出台了专门的技术岗位职务管理办法,明确了风险经理职务设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等,并在全行系统推行风险经理平行作业等相关风险控制机制。

  二是实施了审贷决策专业化改革,建立了专职审批人队伍。许多银行在授信审批体制改革中将全行的审批人员集中到总、分行的信贷审批部门,建立了审批人制度;有的银行还设立了区域审贷中心。目前,国内银行已越来越深刻体会到审批人员培养周期长、发挥作用大的特点,非常注重专职审批队伍的充实和培养。

  不过,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配备依然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训练有素、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审贷官队伍与风险经理队伍的薪酬待遇与其岗位要求、工作职责、对银行的贡献等相比均存在一定的脱节或不对称现象,因此,风险管理队伍存在流动性较大、人员较新等情况。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要想真正建立起“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依然任重道远。除需继续大力夯实稳健、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明确本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偏好外,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应大力健全经营单位风险管理组织、完善风险管理监控体系、着力形成风险管理的有效平衡和制约机制;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要着力提升数据基础、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风险量化技术运用和量化结果的落地;在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要对风险管理队伍的人员数量进行科学规划和刚性配置,并通过系统的培训持续提升风险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通过恰当的激励措施保证风险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战斗力。

  记得《基业长青》这本书讲到,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造钟而不是报时。对于一家银行来讲同样如此,只有大力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基业百年、受人尊重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胡威,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张俊杰,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浦发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徐辉,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总行信用风险管理部)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金融监管总局:保险机构应建立欺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将现有信息系统嵌入相关功能

2024-08-05 11:42
61546

中信银行“一站式”服务 助力企业汇率风险管理

2024-01-08 18:06
192565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湖州分行风险管理岗招聘启事

2023-07-25 16:17
187413

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信用风险管理岗招聘启事

2023-06-17 11:59
181435

广东华兴银行广州分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经理岗招聘启事

2023-05-20 19:37
178170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

2023-04-23 10:24
11037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