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美凯龙收购吉盛伟邦的背后
2014-02-14 10:31692
近日,红星美凯龙公布了对吉盛伟邦的收编计划,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则暗藏风险,资金链、消化难题以及家具卖场生态转型压力,则成为摆在红星美凯龙面前的三道坎。红星美凯龙并购吉盛伟邦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并购整合,也是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标志。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近日,红星美凯龙公布了对吉盛伟邦的收编计划,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则暗藏风险,资金链、消化难题以及家具卖场生态转型压力,则成为摆在红星美凯龙面前的三道坎。
资金考验
昨日,红星美凯龙内部人士告表示,本次收购的价格不低于20亿元,并且都将使用企业的自有资金。
那么,该公司的资金状况如何呢?根据红星美凯龙近期公布的201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公司2012年合并营业收入58.8亿元,同比下滑3.4%,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9.2%。与此同时,红星美凯龙的负债却在逐年上升,2011和2012年末其负债合计各达169.16亿元和183.7亿元,同比上升8.6%。
而另据红星美凯龙财务报表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该公司负债合计已达205.32亿元。
对此,红星美凯龙方面解释称,该公司经营正常、财务健康,且现金流充沛,利息保障倍数较高,具有较强偿债能力。“全部使用自有资金说明公司资金链仍运作正常,并无压力。”该公司方面称。
中投顾问高级顾问刘建修分析称,红星美凯龙此次以现金全资收购吉盛伟邦,或许是为了不让吉盛伟邦的原高层参股,保持自身股权独立性,“从长远角度考虑,暂时利益受损也要以这种方式收购吉盛伟邦”。
消化难题
昨日,红星美凯龙内部人士表示,本次收购的价格不低于20亿元,并且都将使用企业的自有资金。
将吉盛伟邦“吞下”后,摆在红星美凯龙面前的则是消化考验了。红星美凯龙方面表示,收购完成后,红星美凯龙将继续保留“吉盛伟邦”品牌,推进双品牌战略,并将采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立体化的品牌体系,实现两大品牌资源的优势整合和更全面的消费者覆盖。
但一位家具品牌商负责人称,虽然吉盛伟邦的定位与红星美凯龙相比稍高一些,但红星美凯龙近年来无论是选址、装修还是引入品牌商也呈现越来越高端的趋势,因此区隔并不明显,再加之红星美凯龙还有将建材商引入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的计划,二者的相似程度还会上升。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表示,收购完成后,由于双方在规模体量上的差距,红星美凯龙的品牌占据绝对强势的地位,而吉盛伟邦则有可能面临一定的“被边缘化”的风险。
宜华木业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刘伟宏也说,双品牌运作方式的最大困难在于协同管理,“既能激发企业内部竞争又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要通过相似的产品和渠道来做还是很有挑战的”。
船大难调头
目前国内家居卖场几乎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和其他品牌卖场几分天下的局面。无论从125家店的数量还是销售规模上来看,红星美凯龙无疑都是排名第一的行业大佬,本次收购完成后,其体量还在进一步扩大。
而居然之家也以遍及全国的76家店紧随其后,并在今年收编了此前破产的东方家园的部分门店。
对于这些“大鱼吃小鱼”的案例和行业规模不断集中的趋势,业内人士均表示“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当然有利”,但多位受访人也都指出,卖场不仅要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而且要从根本上积极转型、改进商业模式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位地板企业的高管称,目前整个家居建材行业都在受到电商的冲击,很多大型家居卖场经营惨淡,“一线城市的一些家居卖场,常态销售仅有20%,供应商要靠自己在外面做活动才能保持不亏损”。
除此之外,精装房的大众化也开始使建材品牌商进驻家居卖场的热情逐年下降。刘伟宏表示,目前宜华木业工装业务的比重已占业务总量的近40%,圣象集团企划部总经理陈治华此前也称,该公司房地产装修业务的年增长率达15%,占比不断攀升。
消费低迷、招商下滑,在这样的情势下,传统家居卖场“坐地收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品牌商们正在积极寻求其他出路,或向原材料、装修装饰等上下游产业延伸,或积极拓展线上渠道,极力稳定现有业务。
以红星美凯龙为例,其2012年上线了电商平台“红美商城”(已改名为“星易家”),还成立了“家倍得”装潢中心进军下游的建筑装饰行业。2013年底,居然之家也正式推出了自有电商网站“居然在线”。
“行业集中度提高意味着产品品质的提升和行业的成熟,但越是体量庞大,越是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一点上国内的大型家居卖场仍处于摸索阶段,谁先转型成功就能占得先机。”上述品牌商表示。
整合预示着家居行业的什么变化?
来自虎嗅网的评论称,首先这是家居流通品牌抱团取暖的必然之路。在国家房产宏观调控加码的大背景下,面对家居购买人群的短期下滑,以及消费人群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迫于生存困境的家居品牌触网电商已经是大势所趋。不甘于地位被取代的家居卖场唯有通过整合优化资源来加强自己的渠道控制能力。
导致家居卖场整体疲软人流冷清的更加深层次原因,是家居卖场行业长期以来的野蛮式发展导致总体过剩所致。根据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的观点,“目前行业内2个人维持1平方米卖场租金、人工、利润的局面在一线城市并不鲜见”。
与此同时,家居电商在崛起。实际上2013年家居电商产值预计仅有700亿元,而2012年整个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1.13万亿,电商渗透率不足6%,相比同样拥有万亿产值的服装行业20%的电商渗透率仍有非常巨大的差距,考虑到家居产品的非标准化和线下体验,电商对于家居行业的影响短期内还比较有限,但长线看好。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去年“双11”,19家家居大卖场联合抵制天猫家装O2O项目,致使项目被迫终止。在整个家居业界掀起了层层巨浪,这是传统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的首次大规模正面冲突。一直以来,传统家居大卖场在整个家居产业链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对于家居品牌的控制力极强。
红星美凯龙并购吉盛伟邦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并购整合,也是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标志。
如果我们站在更远的视野来看,红星的此次收购还谈不上革命性。红星收购吉盛伟邦,好像是它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给出的一个暂时答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014、2015年,BAT巨头会不会把收购的触角导向线下实体企业,尚未可知。真到了那一天,那才是家居等实体领域真正的变天。
资金考验
昨日,红星美凯龙内部人士告表示,本次收购的价格不低于20亿元,并且都将使用企业的自有资金。
那么,该公司的资金状况如何呢?根据红星美凯龙近期公布的201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公司2012年合并营业收入58.8亿元,同比下滑3.4%,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9.2%。与此同时,红星美凯龙的负债却在逐年上升,2011和2012年末其负债合计各达169.16亿元和183.7亿元,同比上升8.6%。
而另据红星美凯龙财务报表显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该公司负债合计已达205.32亿元。
对此,红星美凯龙方面解释称,该公司经营正常、财务健康,且现金流充沛,利息保障倍数较高,具有较强偿债能力。“全部使用自有资金说明公司资金链仍运作正常,并无压力。”该公司方面称。
中投顾问高级顾问刘建修分析称,红星美凯龙此次以现金全资收购吉盛伟邦,或许是为了不让吉盛伟邦的原高层参股,保持自身股权独立性,“从长远角度考虑,暂时利益受损也要以这种方式收购吉盛伟邦”。
消化难题
昨日,红星美凯龙内部人士表示,本次收购的价格不低于20亿元,并且都将使用企业的自有资金。
将吉盛伟邦“吞下”后,摆在红星美凯龙面前的则是消化考验了。红星美凯龙方面表示,收购完成后,红星美凯龙将继续保留“吉盛伟邦”品牌,推进双品牌战略,并将采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立体化的品牌体系,实现两大品牌资源的优势整合和更全面的消费者覆盖。
但一位家具品牌商负责人称,虽然吉盛伟邦的定位与红星美凯龙相比稍高一些,但红星美凯龙近年来无论是选址、装修还是引入品牌商也呈现越来越高端的趋势,因此区隔并不明显,再加之红星美凯龙还有将建材商引入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的计划,二者的相似程度还会上升。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表示,收购完成后,由于双方在规模体量上的差距,红星美凯龙的品牌占据绝对强势的地位,而吉盛伟邦则有可能面临一定的“被边缘化”的风险。
宜华木业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刘伟宏也说,双品牌运作方式的最大困难在于协同管理,“既能激发企业内部竞争又能避免同质化竞争,要通过相似的产品和渠道来做还是很有挑战的”。
船大难调头
目前国内家居卖场几乎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和其他品牌卖场几分天下的局面。无论从125家店的数量还是销售规模上来看,红星美凯龙无疑都是排名第一的行业大佬,本次收购完成后,其体量还在进一步扩大。
而居然之家也以遍及全国的76家店紧随其后,并在今年收编了此前破产的东方家园的部分门店。
对于这些“大鱼吃小鱼”的案例和行业规模不断集中的趋势,业内人士均表示“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当然有利”,但多位受访人也都指出,卖场不仅要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而且要从根本上积极转型、改进商业模式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一位地板企业的高管称,目前整个家居建材行业都在受到电商的冲击,很多大型家居卖场经营惨淡,“一线城市的一些家居卖场,常态销售仅有20%,供应商要靠自己在外面做活动才能保持不亏损”。
除此之外,精装房的大众化也开始使建材品牌商进驻家居卖场的热情逐年下降。刘伟宏表示,目前宜华木业工装业务的比重已占业务总量的近40%,圣象集团企划部总经理陈治华此前也称,该公司房地产装修业务的年增长率达15%,占比不断攀升。
消费低迷、招商下滑,在这样的情势下,传统家居卖场“坐地收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品牌商们正在积极寻求其他出路,或向原材料、装修装饰等上下游产业延伸,或积极拓展线上渠道,极力稳定现有业务。
以红星美凯龙为例,其2012年上线了电商平台“红美商城”(已改名为“星易家”),还成立了“家倍得”装潢中心进军下游的建筑装饰行业。2013年底,居然之家也正式推出了自有电商网站“居然在线”。
“行业集中度提高意味着产品品质的提升和行业的成熟,但越是体量庞大,越是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一点上国内的大型家居卖场仍处于摸索阶段,谁先转型成功就能占得先机。”上述品牌商表示。
整合预示着家居行业的什么变化?
来自虎嗅网的评论称,首先这是家居流通品牌抱团取暖的必然之路。在国家房产宏观调控加码的大背景下,面对家居购买人群的短期下滑,以及消费人群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迫于生存困境的家居品牌触网电商已经是大势所趋。不甘于地位被取代的家居卖场唯有通过整合优化资源来加强自己的渠道控制能力。
导致家居卖场整体疲软人流冷清的更加深层次原因,是家居卖场行业长期以来的野蛮式发展导致总体过剩所致。根据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的观点,“目前行业内2个人维持1平方米卖场租金、人工、利润的局面在一线城市并不鲜见”。
与此同时,家居电商在崛起。实际上2013年家居电商产值预计仅有700亿元,而2012年整个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1.13万亿,电商渗透率不足6%,相比同样拥有万亿产值的服装行业20%的电商渗透率仍有非常巨大的差距,考虑到家居产品的非标准化和线下体验,电商对于家居行业的影响短期内还比较有限,但长线看好。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去年“双11”,19家家居大卖场联合抵制天猫家装O2O项目,致使项目被迫终止。在整个家居业界掀起了层层巨浪,这是传统零售业与电子商务的首次大规模正面冲突。一直以来,传统家居大卖场在整个家居产业链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对于家居品牌的控制力极强。
红星美凯龙并购吉盛伟邦只是行业洗牌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并购整合,也是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标志。
如果我们站在更远的视野来看,红星的此次收购还谈不上革命性。红星收购吉盛伟邦,好像是它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给出的一个暂时答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014、2015年,BAT巨头会不会把收购的触角导向线下实体企业,尚未可知。真到了那一天,那才是家居等实体领域真正的变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