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梅玉:稳步拓展自贸区金融业务
自贸区金融业务自由化程度高、风险构成复杂,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风险类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均蕴藏其中,并且各种风险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共生性。
自贸区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
自贸区金融业务自由化程度高、风险构成复杂,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风险类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均蕴藏其中,并且各种风险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一定的共生性。自贸区金融业务风险一旦暴露,可通过价格、利率、汇率、股价等机制,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无论是监管当局、金融机构还是企业,均应对自贸区金融业务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
监管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的风险。自贸区的金融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还未完全明确和落实,且自贸区金融业务与境内传统的银行业务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如不能搭建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不明确市场主体准入、业务运作过程监管、货币清算渠道、自由贸易账户资金监管等具体政策,仅凭业务办理后的事后监管,则有可能使自贸区金融业务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无法发挥监管部门的有效规范约束作用,使自贸区金融业务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自贸区市场资本无序流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自贸区金融市场具有极高的利率、汇率市场化特点,如自贸区金融市场出现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冲击境内市场,通过外汇交易、套利活动增加投机收益,或非法逃汇、骗汇、套汇行为增多,使汇率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打乱国内正常市场秩序,都可能带来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压力,影响我国外汇平衡,增加内地货币和资本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
银行面临的风险
总体经营风险。从事自贸区金融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更加灵活,政策要求相对宽松。但如无法准确把握市场供需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规模,盲目进行信贷扩张或投资,可能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导致风险敞口扩大及现金支付能力下降,甚至触发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自贸区金融业务作为国内银行的一种全新业务模式,如何建立与境内业务完全不同的、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改变不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系,也是我国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合规风险。监管部门对自贸区内银行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新模式,在满足监管部门风险管控要求的前提下,银行办理自贸区金融业务不受境内银行监管的诸多限制,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经营策略,扩大金融创新空间。但在获得更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从事自贸区业务的银行需要面对的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又为自贸区业务划定了各种经营“红线”,稍有不慎就可能因合规风险导致财务或声誉受损。
信用风险。我国银行的传统客户为境内客户,在国内注册且有实体资产和生产经营行为。而自贸区金融业务的客户既有境内居民客户,也有非居民客户,即在国外注册,其主要资产不在本国,多从事跨境贸易和投资,甚至有可能是以避税或套利为目的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银行对此类客户调查成本高、把握难度大,往往无法充分了解客户的背景、经营情况、资产结构等,可能无法及时获知客户的信用水平和履约能力变化,所产生的信息缺失或不准确有可能导致信贷业务的损失。
市场风险。自贸区金融市场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远高于境内区外金融市场。我国监管政策允许自贸区银行探索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开放政策。在当前境内外各种资金价格严重偏离的背景下,自贸区金融市场的价格受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和境内外利差、汇差双重影响,其波动频率和幅度更加难以把握。如银行对汇率、利率频繁波动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反应缓慢,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和对冲机制,则会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
企业面临的风险
自贸区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和服务将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其风险驾驭能力也面临更大挑战。一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不强,防范和应对各种跨国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应的内部制度建设、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投资策略等还不够成熟。二是以投机的心态看待自贸区金融业务带来的机遇,不能正确平衡主营业务与境外投融资的关系,着眼于套利带来的短期效益,无法从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决策。三是对境外法律法规不了解,对自贸区业务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手段不到位,办理自贸区金融业务不符合国际规则和法律,导致损失……(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2014年第03期)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