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课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理财已是百姓生活中的寻常事。对于帮助消费者管理风险的问题,由于很多理财品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相伴,风险控制需要用户一侧的理财规划加以配合。
□王一飞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理财已是百姓生活中的寻常事。股票、基金、银行理财、投资型保险等能够发挥理财作用的金融工具,早已通过所在机构的网站开辟了直销渠道,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第三方平台上基金理财、保险理财风生水起,在一次次形态创新和一场场购物节中创造着销售的热潮。金融的本质是管理风险,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获取收益是投资理财的本原。虽然公众面对互联网理财品,更多地关注收益率与灵活性,但运作理财品的机构却需要将投资风险管理作为必须做好的功课。
风险识别
严格意义的投资风险主要指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于天猫等第三方平台上热卖的理财品(基金或保险),虽然并不承诺收益,但会明确宣传出预期回报,否则就难于供互联网用户参考比价并促使客户下决心购买。而这些网上售出的理财品如果不达到预期收益,在互联网竞争中后续的销售行为就可能无以为继。原本信托化的产品有了契约化的趋势,形成隐性的信用风险,销售压力下博取高收益的过程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互联网销售中更小额销售单位使个人用户以零散资金加入,在提高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因客户数量的增加和客户行为的不可控,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挑战。
所以,互联网理财品所面对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掺杂了更多的用户行为学和心理学因素,不经意间为单个理财品积聚起更大的风险预期值,而互联网生态圈中的传播性和联动性,也会对整个互联网理财的系统性风险推波助澜。
风险计量
在金融业发展初期,曾有观点认为投资风险不需管理,市场能够自动寻得平衡,后来业界普遍认可风险管理行为后,风险计量这一基础工作便被重视起来。没有计量就无从展开组合管理、风险对冲、风险预算等一系列工作,不基于计量的风险管理可能只是在走过场。然而,计量风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计量标准,一方面要汇集准确的交易数据和估值数据,从事这一工作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互联网理财品快速发展下谁来计量风险,如何既避免疏于监督又避免重复劳动,是需要认真讨论的课题。
以互联网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为例,保险资管公司/部门是投资执行人,险企是产品的发行人,而网上客户是资金的委托人,如专业的保险电子商务公司/部门参与其中,在委托人和产品发行者间还多出一层代理人。投资执行人掌握了最完备的投资数据,但产品发行人或代理人却承受着最大的客户压力与风险压力,所以需要各方协同进行风险计量。按照风险预算理论,投资执行人也是风险预算执行者,而产品发行人或代理人是风险预算的调度者,前者的风险计量可以偏于明细数据,后者可以偏于产品层面。而具体计量方法方面,对于不同投资目的的理财品需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于关注波动性的理财品可采用标准差、方差,对于损失程度的使用VaR模型,对于有明确投资基准的可以采用跟踪误差,而压力测试等应对极端情况的风险分析方法也不应忽视。
风险控制
互联网理财品风险控制需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对于机构对所发行产品自身的风险控制,二是机构帮助理财品消费者管理风险。
对于产品自身的风险控制,必须首先要有明确的、可评价的风险预算目标,其次要针对这一目标通过不同金融工具间或投资经理间的资产配置达到风险值分摊的目的,进而对每类金融工具/每位投资经理的风险表现进行监控,根据风险控制表现进行资产比例的调整。在上述全过程中,需要特别防控前述的互联网用户行为学和心理学的影响,最好在产品向互联网投放之前,就有所选择,挑选更适于互联网用户行为与心理的产品。
对于帮助消费者管理风险的问题,由于很多理财品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相伴,风险控制需要用户一侧的理财规划加以配合。机构在做好风险提示和风险偏好管理的同时,可以发挥互联网信息沟通的便利帮助客户进行理财顾问服务,合理搭配各类资产以对冲风险,用一站式“理财云”的方式建立用户个性化的“理财钱包”。
识别、计量、控制是互联网理财品风险管理的三步功课,在勇于打破传统的互联网时代,如此一板一眼的分析略显理论化的味道,但变革中总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机理,扎实地分析会支撑互联网理财品走得更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