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君: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透露出什么信息

陈维君 |2014-01-21 11:111007

职业投资人陈维君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3年全年经济数据,数据很全面,且图表也很齐全,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多,下面笔者对数据做一些分析:

  1、GDP数据

  上图很清晰地展示了2012年以来GDP的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数据极其平稳,几乎为一条平行的直线一样向右延伸。单纯从图形趋势分析,未来可能继续这样的走势。

  2013年,总信贷增量为8.89万亿,比去年多增6879亿元,略低于2009年时达到的9.59万亿,从货币量来分析,央行最近根据李克强总理的精神,表达出“保持适度流动性”的意向,按照2013年的基础货币信贷增量数据分析,2014年将保持在这一水平附近,因而从这一数据看,不会导致GDP出现大幅下滑。2013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1.9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8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879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2.5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74万亿元。存款增量高于贷款增量,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持续贷款源泉。

  从构成GDP的结构分析一下,也会得到一些启发。

  上图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为止,房地产投资增速几乎稳定为一条水平直线向右延伸,中国的GDP中房地产投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是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特色,这是因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中仍然需要房地产投资,虽然房价出现了较大的泡沫,但2.6亿农民工进城产生的需求,仍然是房地产投资的动力。在房地产投资内部,虽没有确切数据,但保障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投资开始加大,商品房投资可能减少。另外,东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7.9%,中部为22.8%,西部为23%,投资地区受国家政策引导,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上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呈下降的,这可能是东部地区已经基本接近完成城市化目标有关。同时,压缩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也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但这是合理的。

  第三产业(服务业)规模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业)。这表明经济转型开始显现效果,在国家继续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可复制的几个自贸区会陆续“开工”,服务业规模将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从而能够弥补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导致的GDP下滑,也从结构上改善了GDP构成不合理的状况。

  下图消费增长也能诠释服务业增长情况。

  另外,人均收入增速,对于保证消费持续增长也能提供保证。

  2、CPI数据

  2013年全年物价指数CPI增长2.6%,基本消除了通胀预期。2014年,有机构分析预测GDP可能定调为7%,这样一来,CPI将因此略微下降,且从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中也不难发现由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通胀正在走下坡路,因而笔者判断,2014年CPI可能维持目前的通缩状态。

  3、PPI数据

  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图可以看出,价格走势基本持稳,且有向上发散的可能,但是否向上发散,一是取决于国家政策,二是取决于科技创新是否给工业企业注入了有效的活力。目前为止,私人部门的创造力已经开始超过国有企业,笔者从年终奖一个侧面可以分析得到这个结论,不过,国有企业与正在进行的反腐有关。实际上,国有企业活力减弱,与体制有直接关系,而私人部门的活力四射却是不争的事实。从长远看,国有企业改革路线图:国有资本+私人资金可能将改变目前中国的企业状况,变相地说,可能中国将慢慢消灭公有制,继而用“混合所有制”来代替,这是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混合所有制将提高生产力水平,这有利于在资源成本仍较高的情况下,消化成本因素,从而保持PPI继续向上发散。PPI恢复正值的时候,工业企业也将为GDP产生更多的贡献。

  截止到2013年末,中国城市化率为53.7%,基尼系数为0.473,而在2012年,城市化率为51.6%,一年提高了2%,如果按照60%的城市化率来计算,房地产仍需4年的时间,但按照80%来计算,房地产投资远没有结束,需要14年时间才能结束,但过快上涨的房价已经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房价若得不到遏制,经济转型也难以实现。基尼系数仍居高不下,表明了普通大众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持续性,要降低基尼系数,必须遏制房价,并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通过对上面主要数据的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宏观经济基本平稳。但是,风险因素也不可小视,主要集中于房价上涨过快所产生的泡沫被刺破带来的风险,人均收入增速远低于房价上涨增速,这导致购买力减弱,土地价格上涨速度开始大于房价上涨速度,可能导致成本上涨过快,从而导致开发商投资减少,这些是泡沫破裂的最直接因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离开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债务将“得不偿失”或“入不敷出”,存在违约可能,影子银行存在失控可能,以及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较快等等,是主要风险源,在GDP定调继续下调预期下,这些风险源的风险级别可能上升。

  综而言之,从本届政府刚刚上任之时对宏观经济的总的定调看,未来数年主要围绕改革来做足文章,产能过剩问题仍然需要解决,短期内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却有利于宏观经济结构改善。通过建立自贸区,提升了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通过国企改革,以及力促新兴产业,以及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等,对企业转型以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大有利。央行向资产证券化方向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利于央行调控方式的转型,由“一刀切”式的调控,向着微观灵活调控方向转型,不过,在资产证券化没有完全出场之前,关注货币政策取向,对判断未来宏观经济走向仍具有关键性作用。利率、汇率改革等也有待于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改革工程量十分庞大,时间也会很长,国家主席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足以证明改革任务的繁重和艰巨,在改革目标没有完成之前,宏观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对2014年的宏观经济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过分悲观。(本文作者陈维君系职业投资人、和讯财经评论特约作者,有着二十年的股票和期货投资经验)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