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助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普惠金融理念逐步得到金融界的广泛认同。构建了包含涉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惠农扶农金融组织体系。对普惠金融业务,可适当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贷款实行低息政策,扩大贴息范围,减少道德风险。
近年来,普惠金融理念逐步得到金融界的广泛认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广普惠金融、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重庆地处西部,总体上属于欠发地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特点明显,金融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上仍有许多领域和群体的金融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发展普惠金融、缩小城乡金融差距的任务更加紧迫。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肩负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使命,系统性地推进普惠金融,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金融部门新的工作抓手。
重庆具备开展普惠金融的良好基础
近年来,重庆以创新为主线,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策略,重点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逐步融入普惠金融元素,大力完善民生金融体系,助推城乡一体化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逐步完善城乡普惠金融组织。先后设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涪陵林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11个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形成了涉及城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了包含涉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惠农扶农金融组织体系。创建了贴近基层服务百姓的600家村级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和城市社区金融便民服务点。二是不断优化城乡民生金融服务。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需要,以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为重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以做好“九类群体”(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微型企业、科技型、创新型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为重点,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城乡创业妇女等作为重点支持群体,并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重点支持创业就业。以拓宽金融扶贫渠道为重点,营造金融扶贫新局面。同时,抓好简政放权。将原74项外汇审批业务整合为21项综合审批业务,实施“一站式”快捷办理。推动商业银行向县域、重点区域分支机构下放远期结售汇、国际结算等业务权限,便利企业获取相应服务。三是不断拓展城乡金融基础设施功能。依托支付清算系统,企业、个人征信系统等不断拓展便民利民的金融功能。推动开展POS机助农取款服务,覆盖辖区90%以上行政村。引导各银行优化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渠道,便利农村企业和居民资金汇划,不断降低汇划成本,农村地区刷卡手续费率西部最低。大力推广金融IC卡应用,累计发卡3100余万张,居全国首位。探索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新渠道。市民借助互联网、或自助查询机即可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支持地方法人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小贷公司接入数量全国第一。实现所有区县税费同缴,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库直接办理社保资金收缴全覆盖。
重庆推动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
普惠金融首先需要普遍参加。虽然普惠金融起始于推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但随着实践的深入,这项活动在拓展传统金融领域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业态金融机构参与。这就需要将离散的机构和服务有机整合,从而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使之从简单的小额资金支持扩展到信用服务、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资源整合,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和体系。普惠金融不是普适金融,其发展思路要坚持多样性,以适应各区县的实际发展状况。“撒胡椒面”的操作方式不是普惠金融的初衷。完全重复城市金融的做法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行不通。沿用对待大型企业的方式来解决中小微企业问题不实际。各区域应坚持“量体裁衣”,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以实现普惠金融效用的最大化,更好地发挥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普惠金融发展要坚持高效实惠原则,不能将普惠金融与慈善事业划等号,更不能“铺张惠民”。这就要求普惠金融坚决不走形式主义,充分调研了解各区域、各阶层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面临的困难,有的放矢地推动城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金融产品;根据未来金融发展方向和区域实情,合理布局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着力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普惠金融发展思路要坚持惠及所有群体,其中也包含金融机构自身—这一点容易遭到忽视。市场应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损害一方利益去弥补另一方利益的行政指令,注定不能持久。这就要求普惠金融工程,设计出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惠及民生的同时做到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从而使之能够持之以恒、主动地服务相关群体。普惠金融的系统推进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当前,有序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普惠金融增添了新的活动,激发了诸如小微企业、兼职创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信息化等大量新的需求。金融机构要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拓展普惠金融服务领域;要及时将移动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等科技进步应用于普惠金融,通过科技的力量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五大功能区”建设规划是重庆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它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区域。由此形成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相结合的格局,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发展效能。重庆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应与“五大功能区”建设结合起来,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优化农村金融发生条件,以市场导向为主,引导金融资源按照区域功能划分和区县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动和聚集,逐步形成普惠金融体系,着力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重庆推动普惠金融的现实路径
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形成普惠金融建设合力。普惠金融供给成本高、资金风险大,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国债建设项目与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的配套结合,放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政策效果。二是适当减免或补贴税费。对普惠金融业务,可适当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贷款实行低息政策,扩大贴息范围,减少道德风险。三是设立专项资金。从现有财政资金划出一部分作为小额贷款的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撬动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的信用介入。例如,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由中央、地方提供财政支持,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予以适当补偿。促推金融创新业务,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将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适当区域加紧规划建设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扩大国内支付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范围。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中的运用,形成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业态。充分发挥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的信息和服务优势,降低普惠金融参与者的资金期限匹配和风险分担成本,促进金融服务的大众化。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手段与工具,促进城乡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积极引入PE、VC机构,创新PE、VC等私募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探索“土地银行”,加速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长期以来,农民缺乏可靠的抵押物,是导致城乡普惠金融发展缓慢、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改革思路,为先行先试“土地银行”提供了契机。可在法律允许条件下,可以考虑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制为专门负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抵押的“土地银行”,待条件成熟后再拓展到其他涉农金融机构,推动农村土地金融市场快速、规范发展。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促进城乡金融“公平化”。一是完善基层支付结算体系。大型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普惠制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城市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服务,推动农村地区转账结算系统建设,提高资金运转效率。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浙江丽水和重庆巴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由人民银行牵头,积极倡导当地政府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参与其中,尽快建立起完善和统一的农村信用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普惠金融稳健发展。一是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制度,弥补缺位,强化“管理适度”与“激发创新”并举的监管理念。形成以“一行三会”为监管核心、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为基础、社会审计部门为补充的金融风险监管社会网络系统,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二是创新普惠金融监管模式。探索将普惠金融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分离,创建普惠金融行业管理协会,加强自律和引导。三是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建立普惠金融经营风险分析体系,及时有效预警信号。探索实施互联网金融业务报备制度,全面加强资金流监测,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四是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普惠金融机构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技术操作水平和法制观念等,增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主任 白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