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基金定投”利益链
定投逐渐成为基金公司竞逐的“红海”。
国内基金公司的定投业务起步于2006年,2008年渐被基金公司重视。但到了2009年,许多基金公司更是使出浑身招数将之作为业务重点。某基金公司透露,2009年,定投推广所占的各项资源达到了公司各种推广资源的30%——超过新基金的推广花销。深圳一家公司也介绍,公司正在制定新的推广方案发展公司定投业务。
相应的,基金公司定投业务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竞争,银行则在背后偷着乐。
价格竞争渐起
2009年2月,随着市场走好定投业务发展迅速。据上海某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透露,该公司2月份定投业务较1月份增长40%。然而,在定投业务喜迎新春之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
首先在基金公司之间,同质化的竞争已经展开。
2008年,基金客户的增量遭遇证券市场寒流而锐减,从迷你基金的批量化生产就能看出。但基金定投业务却因为其长期性成为投资者较能理解的基金投资方式,因而被各基金公司重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定投业务的细分市场被提出。各个细分市场中,基金公司瞄准了年龄层在18岁以下的儿童。当年8月,上投摩根率先开发出亲子定投业务。事实上,从产品投资标的来看,这种针对儿童的基金定投产品的投资标的也均为公司的旗下基金,投资内容是“换汤不换药”。但因为产品顺应了投资者的心理,因而获得市场认可。
然则不久之后,其他公司纷纷效仿。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招商基金、泰达荷银、易方达、汇添富等基金公司相继推出了针对18岁以前年龄段的基金定投计划。如招商的“定投宝宝”、泰达荷银的“富小孩”、易方达的“我爱宝贝”、汇添富的“家有儿女”等。
在常规的定投领域,2009年基金公司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方式方便竞争。如2月份,工银瑞信、博时、国泰、东方等四家基金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工商银行经协商,决定参与该行开展的“基智定投”业务。该业务是原工商银行基金定投业务的升级产品,分为定时不定额和定时定额两种投资方式。
在业内,工行与四家基金公司的合作被认为是“关系+系统支持”,其他公司只能望着工行这棵最能“产果”的大树兴叹。
银行是大赢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基金在定投业务的竞争直接刺激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在基金定投产业链中,有两大主体:基金公司和银行。但据业内介绍,基金公司的定投业务实则亏损,而获取丰利的是银行。
据透露,银行不但消化了所有的“申购费”,还对每一个定投客户收取10-40元的开户费以及尾随佣金。
某基金公司人士算了笔账,以一个每月定投1000元的客户计算,银行大致收取12元的申购费(以申购费8折计算),那么一年收取144元;开户费平均的25元;尾随佣金大致30元。若该客户定投一年,银行能够收取199元,而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只有90元,除去给银行的55元,基金公司只有45元收入。
因此,定投业务被行业内认为是成本很高的业务。
即使如此,基金公司仍然努力开展此项业务。来自台湾的经验证明,定投是非常适合华人投资的理财产品。
据摩根富林明产品策略部邱可君介绍,定投业务是在台湾市场成熟起来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欧美基金持有者大多是机构,定投并不适合它们。[根据美国投资公司业协会(ICI)所作的一项调查,在过去近20年共同基金资产的增长比例中,45%的资产增长来自于机构投资者,而中国股基中90%的基金持有人都是个人投资者。]第二,东方文化熏陶人们善于储蓄。以台湾为例,12月份台湾有50万基金定投客户,占180万客户总量的28%。因此,她认为,基金定投在大陆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台湾经验表明基金定投业务亦可以绕过银行来操作。邱可君介绍,台湾的银行也会收取开户费等相关费用,但台湾的基金业也倚重电子商务自销基金。以摩根富林明为例,2008年每月通过自己的系统销售基金四五十万客户,同银行渠道不相上下。
但深圳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中国内地的基金业还正在尝试通过自身渠道来销售基金,但客户在支付过程中还是依靠银行,若达到脱离银行尚需时日。
就在各家迎头开展定投业务的同时,据业内传言,某定投业务客户量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欲对定投业务有所收缩,原因就是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