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
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份开始,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缩减至750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和国债的购买每月各减少50亿美元。点评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点评:2013年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受一系列正面因素的带动,欧元区重现复苏曙光。
一、美联储缩减QE规模全球货币政策呈现新变化
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份开始,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缩减至750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和国债的购买每月各减少5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强化了保持低利率的前瞻性指引,强调超低利率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利率很可能在“失业率降至6.5%以下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
点评人: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点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银行一直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发达经济体央行创新推出以资产购买为代表的量化宽松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让金融系统免于崩溃,推动发达经济体逐步走出衰退。危机发生五年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悄然发生着转变,发达经济体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动力,而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调整的难题。
就发达国家经济体内部而言,各国经济复苏力度不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也难同步。美国在高新技术、房地产及页岩气等因素的带动下,经济数据持续向好,金融市场稳定向上,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比较明确,故此美联储启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缩减计划。与此同时,尽管欧元区经济已经踏上了复苏之路,但其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明显,复苏仍存在脆弱性和不均衡性,从而制约了欧央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可能。日本经济虽增长势头良好,但完全摆脱通缩尚待时日,因此日本央行很可能将其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延续到2015年。
危机渐行渐远,全球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势在必行。各国央行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回归常态化过程,但何时退、如何退无疑将考验着中央银行决策者的智慧。
二、新兴市场金融动荡资本流动波动加剧
2013年5月22日,美联储首次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信号,国际资本大举撤离新兴市场,造成拉美、亚太等地区货币贬值、股市下跌和债市动荡。在全球货币宽松环境即将生变的今天,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给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稳定带来隐患。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点评:过去几年,受惠于发达经济体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充裕,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较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资产回报率,新兴市场资本流动一度呈净流入态势。但2013年二季度以来,这两种效应开始改变———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受此影响,今年5月底至8月底,因预期美联储将采取缩减QE规模的措施,国际资本大举回流美国,新兴市场掀起轩然大波,汇市、股市和债市同时出现了大幅波动。即使9月美联储并未如期开展缩减QE行动,资本外逃局面缓解,大进大出已成为今年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旋律。
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加剧,对因国内储蓄不足而长期依赖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来支持经常项目逆差和国内巨额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影响极大。典型的“双赤字”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这几国也是在本轮资本外逃中金融市场表现最差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与本国财政赤字同时存在,意味着缺乏弹性的本国财政几乎不具备弥合经常项目逆差的能力。一旦短期资本流向发生长期逆转,多重结构性错配造成的国内经济动荡就很难化解,致使本国金融体系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下降。
三、日经指数突破15000大关“安倍经济学”喜忧参半
5月23日日经指数摸高16000点,达15942点,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虽然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股指一度反复,但是得益于私人部门良好预期,股指站稳15000点。截至12月23日,日经股指收盘15870,年内已上涨超过50%,进一步印证了日本经济稳步复苏。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点评:此轮日本股市走强主要受政策刺激所致。“安倍经济学”实施一年以来,日本经济加速成长,已实现连续5个季度的正增长。安倍的“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射出之后,日元迅速贬值,企业信心不断回升,日本股市大幅上扬。
除了股市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回暖迹象之外,“安倍经济学”正在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发挥有效作用。
然而,“安倍经济学”在取得靓丽经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2%的通胀目标与巨额政府负债之间的政策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提高消费税率的财政整固对日本经济形成了不利冲击。激进的货币政策促使日元大幅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日本上半财年贸易逆差约为5万亿日元,10月贸易逆差又刷新了纪录,巨额贸易逆差减弱了日元贬值的正面效应。安倍相继发出“两支箭”后,“第三支箭”依旧躺在箭筒里,如果日本政府不采取切实的结构性改革,仅靠当前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将难以维持经济增速。尤其在海外经济不确定性和消费税上调的环境下,“安倍经济学”更面临严峻的考验。
四、欧洲经济摆脱衰退银行业联盟启程
2013年9月,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率达到0.3%,从而摆脱了此前长达6个季度的负增长。10月16日,欧盟财长会议正式批准欧洲央行成为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构,为推动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点评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点评:2013年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受一系列正面因素的带动,欧元区重现复苏曙光。
在经历了自成立以来的最长衰退期后,欧元区经济在下半年进入复苏轨道,德国等核心国家实现正增长,意大利、西班牙等外围国家衰退程度也不断减轻。意大利和德国平稳度过大选,政治不确定性消除,区内企业投资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好转,构成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国际资金开始回流,提振了欧元区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表现。
宏观政策方面,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财政紧缩的平衡。欧盟委员会适当放松了对部分国家的财政改革要求,使其政策更专注于经济增长。除降息外,欧洲央行也在讨论进一步宽松的政策选项,并已做好负存款利率的技术准备。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业联盟将是巩固欧元区经济复苏成果的关键。当前欧元区金融压力指标已回落至接近危机前的水平,但银行融资压力仍是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之一。全面快速落实银行业联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根据欧盟的初步时间表,2013年底,欧洲央行将对欧元区规模最大的130家银行展开全面压力测试,进一步提高银行业透明度,并为欧洲央行2014年起担任单一监管机构做好准备。旨在处理银行破产及救助问题的银行业统一解决框架也计划在2015年推出。在上述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欧元区银行业有望尽快恢复信贷功能,从而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五、新兴经济体深化经济金融合作“金砖”国家筹建开发银行
2013年3月27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领导人在德班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各国领导人就深化经济金融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重要部署,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开发银行,以便有效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
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志强点评: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深化经济金融合作,筹建开发银行,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福音,有利于完善全球金融体系。
加强合作具有战略意义。对于加强各国间的联系与合作,金砖国家均持开放态度。为了实现持续增长和提升综合国力,新兴经济体不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展货币金融合作,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只有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各新兴国家才能争取主动权,提升话语权,维护自身利益,实现更大发展。
金融合作缓解资本难题。长期以来,国际资本往往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却普遍缺乏资本。而要实现经济成长,资本不可或缺。从目前形势看,新兴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建立新的开发银行,以调节国际资本流向,让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获得更多资本,让新兴国家资本获得更高回报。
基础设施合作空间广阔。由于长期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不足,尤其是资本市场投资不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瓶颈。这既阻碍了共同发展,又限制了全球总需求。“金砖”国家通过加强合作,有望推动全球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开发银行运作任重道远。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很有必要,也很合理。但是,从正式成立到有序运作,再到发挥效能,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金砖”银行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和架构,规划筹资来源和渠道,明确具体业务范围,确定项目选择标准等。
六、美国政府停摆债务风暴再度升级
2013年10月1日,由于民主、共和两党未能就新财年的政府预算达成一致,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约80万雇员进入强迫休假状态,另外有130万雇员进入无薪工作状态。10月16日晚,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为政府临时拨款和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至此,长达16天的政府停摆暂时告一段落。
点评人:野村美国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亚历山大
点评:近年来,财政政策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极具争议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经历了2008年至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美国财政账户已严重失衡。2010财年联邦赤字占到GPD的近10%。其次,当下美国行政部门和参议院是一方,众议院是另一方,它们分属不同的政党控制,但都对财政政策拥有话语权,决定财政问题的权力须由以奥巴马总统为代表的行政部门与美国国会共享,两党之间的主要冲突点就成为达成决策的障碍。
这些挑战在2011年夏天及今年10月份充分显现。在这两个时期,双方财政预算谈判陷入僵局,差点把美国政府推向无法履行其所有债务义务的地步。此外,未能向联邦政府提供正常的借款授权用于进行基本的政府运作,导致联邦政府在今年10月初连续两周关闭部分主要部门,因此而削减了第四季度的政府支出,期间有70万至80万名政府工作人员休假。
虽然最近预算谈判进程缓慢,但以下方面值得注意。首先,2011年8月和2013年10月,美国政府两次均在财政预算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刻达成协议。其次,在过去的三年中,美国经历了重大的财政整顿。2011年8月债务上限危机解决后出台的《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将之后10年的支出减少了约2万亿美元。此外,从今年初开始实施的税收增加措施,预计将在未来10年增加财政收入5000亿美元至7000亿美元。2013年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为4.1%,在当前政策下,预计这一比例将在未来两年降至2%。第三,在两党支持下,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2014年和2015年财政计划,大大降低了再次发生政府运转意见分歧的可能性。
七、黄金市场由“牛”转“熊”大宗商品走势分化
2013年,国际黄金价格由年初的1700美元/盎司跌至年末的1250美元/盎司,跌幅近30%;同时,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疲软,除能源仍保持高位振荡外,工业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均呈现单边下行走势。
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点评:黄金价格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国经济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趋于好转,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向好带动了各国股票价格普遍上涨,基于避险动机的黄金需求下降;其次,美元保持升值势头不减,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持续走低;第三,印度和中国的黄金需求显著下降。黄金价格持续下跌,卢比贬值、“中国大妈”买金被套抑制了两大黄金购买国的需求,加速了金价的“跳水”。
与黄金价格走势类似,2013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也呈现下行趋势。国际市场上,白银领跌,累计跌幅达35.4%,玉米、黄金、镍、小麦跌幅均超过20%,铝、铂、铜、铅、锌跌幅超10%。实体经济需求不足,全球通胀预期走低,QE退出预期上升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然而,以布伦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原油市场却出现了单边小幅上涨的行情。原油价格的逆势上涨一方面与欧洲原油库存量的快速下降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伊朗受到联合国制裁,石油出口量受到严格限制,叙利亚国内军事冲突不断升级,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原油供给受到不利影响。
2014年,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金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呈现持续低迷状态,原油价格也将受伊朗原油禁令“破冰”、叙利亚局势缓和而逐步趋于稳定。
八、跻身全球十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2013年8月,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公布的全球交易货币排名中,人民币排在第八位,占比为1.49%。9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全球外汇交易统计报告,人民币在每日全球外汇交易量中占比2.2%,再次跻身前十名,在所有币种中排名第九。在SWIFT于12月公布的国际贸易融资货币中,人民币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货币。
点评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点评: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交易中的规模和比重不断提升,成为全球市场中被广泛使用的主要货币之一。2013年前11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4.07万亿元,已超过2012年全年的规模。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壮大。初步统计,海外人民币存量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7000亿元,在当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中所占比重超过8%。中国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2.5万亿元。
在短短四年多时间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值得充分肯定。当然,从总体上看,与美元、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相比,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若要成为全面具备计价、支付和储藏功能的关键性国际货币,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包括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的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内债市以及开放的资本账户等等。对于这些,专家学者之间基本没有分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两个重要条件往往被忽视。一是央行的独立性。如果央行没有充分的独立性,那么人民币可能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二是成熟的法制环境。法律环境对人民币国际化至关重要。如果法制环境不成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早晚会遇到阻力。
维持一个更加开放的资本账户,是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在短期内完全使之开放。实际上,如果不切实际地加速推动资本账户开放,未来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有可能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出现金融动荡,则人民币国际化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即经济稳定增长就失去了,不能为了实现其他条件而削弱了这个条件。可以推测,在现阶段或者未来几年,由于资本账户继续受到一定程度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将主要通过离岸市场去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当局不仅要继续促进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同时也应积极响应伦敦、新加坡等地区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提议,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设立和推广。
人民币国际化基本上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创造各种条件,包括保持良好的、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环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譬如,继续扩大货币互换协定签署的范围和规模、加强与亚洲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以及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中的作用等等。
九、美国力推TPP、TTIP谈判全球贸易规则或将重塑
2013年6月17日,美国与欧盟领导人在八国峰会上联合宣布,美欧正式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并于7月8日举行首轮谈判。同时,美国还在加快推动由其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进程。2013年3月,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TPP成员国数量增至12个。
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温彬
点评:TPP和TTIP是美国在全球贸易领域推行的“两洋战略”,其意图主要有两点:一是借助TPP和TTIP之力助推复苏。据测算,若TPP和TTIP最终达成,将带动美国年GDP分别增长1.2%和0.4%左右。特别是置于优先位置的TPP,将使美国分享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红利,并借此打开亚太市场,实现“出口倍增计划”。二是借助TPP和TIPP重塑国际贸易格局。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全球贸易区域自由化浪潮兴起,美国希望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重握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美国政府提出2013年底完成TPP谈判,两年内完成TTIP谈判并签定美欧自由贸易协议。但目前来看,TPP和TTIP的谈判之路均荆棘满布。一方面,TPP在2013年底完成谈判已基本无望。TPP是美国政府“重返亚太”的战略核心,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了19轮谈判,但一些争议较大的领域和敏感问题仍然无解,只能依靠各国首脑的政治判断和妥协。另一方面,TTIP谈判于2014年底完成也困难重重。
尽管TPP和TTIP按期达成困难重重,但一旦达成,都将对全球贸易格局和贸易规则产生深远影响,对新兴国家间的准贸易联盟形成严峻挑战。
十、上海自贸区挂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提速
2013年8月22日,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并于9月29日正式挂牌。这是设于上海市的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点评人: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
点评:上海自贸区建设是一个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上海自贸区的核心是服务业开放,而金融业又是服务业的核心。
率先在自贸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利率自由化。这三者是下一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使国内外市场趋于一体化。基于货币政策三元悖论,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保持货币政策自主性,汇率必须市场化以便有足够的弹性。由于汇率和利率存在平价关系,套利机制的存在使得利率也必须市场化。若上海自贸区的上述试验获得成功,将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实现以开放促改革。
账户安排突出“一个账户,一个市场”。“一个账户”,即在自贸区内设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实现分账核算管理。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可与其他境外账户之间的资金自由划转,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的结算账户产生的资金流动视同跨境业务管理,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也被赋予在境内投资的权利。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跨境融资担保等业务。待条件成熟时,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
形成境内外人民币市场的连结桥梁。未来金融制度的安排,在机构方面,将加快服务贸易开放,实现外资多类型金融机构的国际待遇。发挥上海现有各类交易所的作用,尤其是商品交易作用。提升人民币定价的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的国际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