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积极破解台资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资金链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大陆的广大台资企业一直处在“融资难”的境地,这些企业能否顺利融资渡过难关广受关注。
2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江苏省苏州市与百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等15家台资企业举行总额为34.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合同集中签约仪式。仪式后,工行代表与28家台资企业代表举行了银企座谈会。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熊介绍说,自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来(2008年12月22日至2009年2月20日),该行已累计向数百户台
资企业发放700多笔、合计84.55亿元人民币贷款。
在2008年12月举办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期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决定,今后3年内将为台资企业提供总额1300亿元的融资支持。目前,各银行正在分别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予以落实。
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11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2092项,同比减少30.1%;实际使用台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5%。截至2008年11月底,大陆累计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7238个,台商实际投资474.7亿美元。
受国际金融海啸影响、国际经济下滑、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大陆已有相当部分的台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在台资企业密集的浙江嘉兴市,台资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滑等压力。“嘉兴市700余家台资企业中,目前临时性停产企业有2家,半停产的9家,减产的企业有15家,裁员企业有19家。”嘉兴市台办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作为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最多的城市,上海目前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超过7100家,合同台资接近220亿美元。在这里台商企业的境遇也不容乐观。上海市台办主任杨建荣说:“总体上来看,以外销为主的、出口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国际订单减少了,生产能力有一定的闲置。”
“资金断裂是比订单下降更可怕的事情。”谈起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嘉兴市台商投资协会会长李展豪说:“目前经济形势不好,如果说订单减少,企业还可以撑一段时间,但资金链一断,企业就会猝死,这时企业如果能得到融资就可以喘一口气。”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到了台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破解这一难题。
去年底,上海银行和上海市台办共同签署了《支持台资企业发展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该行将在今后2年内为上海地区台资企业意向性提供总额不低于50亿元的授信支持。上海银行南京分行与南京市也签订了协议,将在两年内向台资企业提供30亿元人民币贷款。东莞市宣布将用五个“10亿元”分别设立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
在融资过程中,台资企业普遍存在信用不足,房产和土地无法抵押的问题,这也是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行风险审核的时候,银行与台资企业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等的,银行无法通过一两次的考察建立对企业的信任,因此抵押是银行迫不得已的选择。”魏国雄说。
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市政府日前宣布,市政府将成立注册资本金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的台资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该市金融机构可向担保公司按1∶8比例来提供融资规模,10亿资本金将可融资80亿。
无独有偶,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信用创新再担保体系构建方案》,由市政府出资3.6亿元担保保证金,以满足企业信用担保贷款需求。
江苏的台资企业容成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复元说,由地方政府和台资企业协会共同出资设立信保基金,对贷款企业进行初步审核把关,可以分散银行放贷的风险。
然而,在融资方面,最令台商们翘首以待的是有望于今年上半年签署的两岸金融监理备忘录(MOU)。
2月19日在上海开幕的以“全球金融海啸下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金融论坛上,“两岸当尽速签署金融监理备忘录(MOU)”成为论坛上被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
此次论坛上,与MOU密切相关的两岸银行互设分支机构问题被屡屡提及。业界人士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将大大有利于台商扩大融资。
台湾经济专家刘忆如表示,台商在大陆贷款时,往往面临大部分抵押品及固定资产仍在岛内的困境,来自台湾的银行业者能更方便地提供相关的信用证明和担保。因此可以预见,台湾银行业一旦“登陆”设立分支,将有助部分台商融资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