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面临两大生死束缚
“明税”有降、“暗费”难减的隐性负担,二是“三角债”风险凸显。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大企业受“三角债”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而且应收账款来源相对分散。
中小企业面临两大生死束缚
一是“明税”有降、“暗费”难减的隐性负担,二是“三角债”风险凸显。这是当前事关中小企业生死的两大现实困境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丁文杰康淼浦超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云南、湖南、海南、山东和上海等省市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出台了“营改增”等一系列为中小微企业减少税负的政策,在各地得到了较好落实。据国税部门测算,全国“营改增”新老试点综合统计,2013年企业将减轻负担1200亿元。其中,减税最多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
但一些中小微企业也反映,税负虽然减轻了,但新增的各种垄断性服务收费,加上地方相关部门征收各种行政性费用,企业负担仍然很重,难以“甩开膀子”放手发展。同时,实体经济运行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三角债”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使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雪上加霜。这两大问题成为当前和未来影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面上的税减了,暗处的费难降”
据部分实体企业负责人向本刊记者反映,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措施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较重的行政性收费压力。
据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负担较重。“摆在面上的税收好减,藏在暗处的各种收费难降”,许多中小企业反映,目前小微企业负担依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各种名目的行政性、垄断性收费很多。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企业负担形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大幅减少,但与行政职能挂钩的各种服务收费却层出不穷。
9月23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这反映的恰恰正是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国务院通过实施简政放权,大幅减少行政干预,是解决企业负担问题的关键举措。”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通知,从今年8月1日起,取消、免征企业年检费、绿化费、利用档案收费等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这是继2009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以来,我国第三次取消和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3次累计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163项。
尽管如此,许多企业仍反映,真正降低企业收费负担仍面临难题。首先,国家和地方在税费减免上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减免的行政性收费名目繁多,但减免额度有限;其次,在部分税费减少的同时,新的收费又增加了,如环境评价、产品质量评价等都要收费。另外,企业负担中占比较大的教育附加、城建附加、水利基金等费用都没有明显减免。
隐性负担仍待深度清理
朱宏任认为,今年小微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迫切需要有效减少税费负担、缓解生产经营困难。比如,有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显性的行政性收费加在一起,加上20多种税收,企业的平均税费负担高达实际收益的40%,利润空间大大萎缩。
不少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建议,国家在优化税收环境过程中,宜加大力度降低中小微企业的“隐性负担”,清理现有行政性收费项目,规范政府费用征收行为,推进“费改税”改革,增强企业负担的透明度,以更大力度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确保中小微企业在生存与发展中轻装前行。
云南宣威市滇和缘餐饮公司董事长浦恩凡告诉本刊记者,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保费(五险一金)负担逐年加重,只要多用一名员工,企业就要为其缴社保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面对高额的税和费,企业没有更多资金来支付五险一金,很多中小微企业只能尽量少用工人,把劳动成本上升幅度控制到最低。
他建议,“把税费减免到一定幅度,用这些钱来解决员工福利,这样既保护了员工权益,又促进了企业发展。”
复杂形势加剧“三角债”现象
“近两年经济形势复杂,生意越来越难做,与此同时,我们货款被拖欠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公司现有资产14亿元左右,其中有9亿多元是应收账款。我们也拖欠着其他企业5000多万元。再这样互相拖下去,企业就吃不消了。”海南金盘电气公司副总裁张乾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本刊记者采访中,不少企业都在为“三角债”的加剧而“头疼”。由于经济形势复杂,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下游客户拖欠货款或要求少付货款的现象正在增加,应收账款不断上升,资金回笼难度越来越大。山东通裕重工公司总经理孙铁光说,下游客户收了货不给钱,催款催急了,对方就要求在已签订合同基础上扣掉3%至8%不等的货款,假如有2亿元的货款,就会损失1000万元。
让企业无奈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还不能轻易起诉拖欠方,因为欠款的企业几乎都是下游大客户,一旦对簿公堂,以后就做不成生意了。“现在欠款很正常,也比较普遍,你欠我的,我欠他的,我们一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40%。”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债务情况和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在行业之间呈现很大的差异性。在最容易形成“三角债”的产业链上,大企业在原料、辅料供应中处于上游,大企业资金紧张,依附在它周围的中小企业就没有了源头活水,相互之间就开始欠账,原本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就成为“三角债务链”资金压力的主要承担者。上海亮硕光电科技CEO李华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很多工程项目的总包商对照明供应商欠款严重,不少中小企业就被‘拖死了’。”
“三角债”问题在不同行业不同程度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8981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产成品存货316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根据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部分行业表现低迷,应收账款大幅上升,其中煤炭、有色稀土、汽车、铁路等行业应收账款增加较为突出。
债务向上下游蔓延
今年以来,企业间的拖欠款、“三角债”像击鼓传花,波及到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受影响企业逐渐增多。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大企业受“三角债”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而且应收账款来源相对分散。而中小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对下游企业采取低首付的销售方式。这样一来,当下游企业需求出现问题时,客户回款相应减慢,企业面临的回款压力和坏账损失就大幅增加,最终使“三角债”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不断传递。
赛迪智库中小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牟淑慧认为,“三角债”大量出现只是表面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是社会信用的缺失,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法制经济,但目前部分企业抛弃了诚信。由于信用体制不健全,导致一个产业或一个地区“三角债”问题屡次出现。“不拖白不拖、不欠白不欠”成为一些企业的信条和准则,商业信用沦为一纸空文。
在8月10日举行的“市场经济与招标诚信建设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说,企业“三角债”问题可以说是企业诚信度最大的问题,也是目前企业最担心的问题。
在其看来,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流动性结构性短缺,更多地出现了违约,客户欠企业的钱,企业欠供货商的钱,供货商欠工人的钱,债务像击鼓传花。由于不讲诚信,新的企业“三角债”卷土重来,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金融系统安全,化解“三角债”危机刻不容缓。
“三角债”风险亟待处置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等学者认为,上世纪90年代那次“三角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伤痛,让人记忆犹新。从成因上看,那次“三角债”主要是由于央行紧缩银根导致市场上出现流动性不足,企业资金短缺,而去年以来逐步凸显的新“三角债”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形势复杂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去年作出的《要高度警惕当前新的企业“三角债”问题》报告认为,与20世纪90年代的“三角债”危机不同,此次各种类型企业均有涉及,且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更为严重;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大型基建项目成为“三角债”的源头之一。
裴成荣认为,根据新的“三角债”特点,降低风险应该坚持市场化手段。对于一般企业之间债务循环,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等传统行业之间循环的债务问题,政府“该放手的要放手”,即便是国有企业,也要考虑破产的可能性,用市场化手段来间接处理。
专家认为,新的“三角债”还有一个典型特点,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大型基建项目也被卷入其中。对此,可通过适当放宽地方政府发债等方式来弱化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所筹集资本可通过财政注资方式补充平台资本金。同时,通过债务市场来约束地方举债行为和投资冲动,规范平台及利益相关者的投融资行为。
牟淑慧说,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是降低“三角债”风险的治本之策。当前宜加快打破目前我国各部门、各地的“信用信息孤岛”,形成互联互通、整合共享的信用体系。
李华说,政府部门需切实担负起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第一推动力”,用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大力培育市场功能、发挥社会力量,积极采取开放数据、购买社会服务等措施,创造条件为社会信用体系自我发育、市场化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