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竞争将成供应链之争
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中方)院长、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认为,上海自贸区在航运、港口、物流、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其实质是推进自贸区供应链的改革创新。
本报讯 (记者樊丽萍)“国内的一个保税区,一年产值大概是3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里面一家物资系统的企业后来重新布局,完善供应链后,一年营收就达3000亿元。”昨天,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的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有专家用一个案例证明,供应链管理不仅对于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竞争而言至关重要,对正在建设中的上海自贸区来说,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同样是当下亟需破题的重大战略问题。
昨天,上海市建交委、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上海市教委、上海海事大学等30多家单位与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境外研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根据合作协议,研究院将推进上海自贸区产业链与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升级版”。
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中方)院长、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认为,上海自贸区在航运、港口、物流、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其实质是推进自贸区供应链的改革创新。供应链的核心,可用“四个流”加以概括: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
比如,上海自贸区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利率市场化探索。而目前,已有2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获准入驻,外资银行纷至沓来。大量金融机构的入驻不仅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通过资金结算的便利化来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为全球供应链物流、资金流提供更多便捷畅通的渠道。此外,大量金融机构的集聚也会促进全球供应链管理与金融服务的高度融合,催生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高端服务业态。
再以物流为例。自贸区功能的多元化,必然意味着需要多种物流业务,像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等。而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改变单一、粗放的经营模式,进而转变为具有多种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
“可以说,今后各个自贸区之间的竞争,将会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黄有方认为,抓住“四个流”,拓展上海自贸区内产业链的成长空间,培育其在供应链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参与更高水平上的国际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