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交行将获批结算试点 人民币国际化实质推进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正在一步步从蓝图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据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有望成为首批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银行。不过,目前各方还在等待国务院和央行的具体批准文件。
去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称将研究部署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具体政策由央行牵头制定,央行还召集了相关司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相关人士召开会议讨论配套措施。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从相关人士处获悉,中行已经初入选央行的首批试点行之一,近期有望获得最后批准。据了解,另一家国际业务发展较好的银行——交通银行也有望获批试点行资格。由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两端分别对应一家境内银行和境外银行,因此,交行和中行的合作伙伴分别为汇丰银行和中银香港。
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稳中趋升的人民币正在迎来提升国际地位并逐步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机遇。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是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境外自由兑换。同时,由于在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过程中,非居民将通过银行账户持有人民币,如果承诺对其进行自由兑换,这也将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据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介绍,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境内就已经可以通过中行进行跨境支付,但当时出于对资本外流的担心,停止了这一业务。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在中国经济相对稳健、人民币稳定的预期下,人民币再启国际结算恰逢其时。
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在接受本报记者求证时,称并不清楚中行在国际结算领域的新政策,但表示中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上具有传统优势,以前政策允许的各项业务都在开展中。交行对人民币国际结算作了多年研究准备,交行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指出,如果人民币可以用于国际结算,则商业银行将会获得新的业务发展空间,而中资商业银行将是最大受益者。“参与国际结算,有利于中资行竞争力的提升和海外分行的发展。而且中资行还可以享受人民币清算行带来的好处,带来新的客户源,提升中间业务比重。”报告称。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在给中资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外汇局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不少商业银行内部相关清算系统原本都具备一定基础,不过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人民币国际结算仍然是一项新的业务,人员配备和系统配置需要作准备。试点实行后,外债统计上也要增加人民币债务项目,国际收支申报项目也可能相应增加。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投资需求,因此,此举还将推动人民币市场的长足进步。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香港的人民币市场获得发展机遇外,随着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范围和规模的发展,上海将可望逐步成长为区域性人民币清算中心,同时将带动其他金融功能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树立。据报道,上海市政府已将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有关文件上报给国务院,上海很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的首站。
显然,力图在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不只上海,外汇局广东分局一位人士昨日称,相关方案已经上报相关部门。本报此前获悉,广东曾经围绕人民币用于贸易项下结算试点开展相关调研,并已将相关调研报告上报外汇局。调研中涉及核销、出口退税、风险监测、贸易融资等问题外,还提及先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再区分贸易和资本项目。
相关
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贸易规模很大,2008年,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进出口总额合计2037亿美元,占中国内地进出口总额的8%。此外,中国内地与东盟10国对外贸易联系度越来越高,2008年中国内地与东盟十国的进出口金额分别为2311亿美元,占中国内地进出口总额的9%。
名词解释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执行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进出口合同以人民币计价,居民向非居民可以用人民币支付,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本国货币存款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