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指数透视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2013-11-04 16:12 809

  中国银行副行长 陈四清  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以人民币跨境流出、境外流转、跨境回流为框架,跟踪反映人民币跨境及境外使用的活跃程

  中国银行副行长 陈四清

  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以人民币跨境流出、境外流转、跨境回流为框架,跟踪反映人民币跨境及境外使用的活跃程度。从跨境人民币指数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脉络和动态得到更为完整、清晰的展示。

  一、跨境人民币指数攀升,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阶段性进展

  人民币跨境及境外使用的活跃程度,是人民币展开跨境循环并进而拓展全球循环的基础。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显示,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人民币跨境及境外使用的活跃度保持总体上升态势。

  一是在中国对外经贸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节节攀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11年年末的6.6%上升到2012年的8.4%,到2013年6月末突破10%;二是国际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交易量占比大幅提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披露的数据,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从2010年4月的0.9%大幅上升至2013年4月的2.2%,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三是人民币境外债券交易更趋活跃。以香港离岸市场为例,由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托管及结算的人民币债务工具交易金额占比由2011年四季度的约47%上升到2013年第二季度的约62%。

  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的提升,促使人民币对外输出加快,境外人民币存量增加。以香港人民币存款为例,跨境人民币指数上升与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的增加呈现大体同步的态势。跨境人民币指数从2012年末的146大幅上升至2013年一季度的189,香港人民币存款量从6030亿元增长至6681亿元,到2013年二季度末进一步上升至6980亿元,表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活跃度对境外人民币存款及资产存量规模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根据外汇局的监测数据,2013年4月末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约为1.4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6月,非居民人民币存款达1.07万亿元。

  二、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驱动因素增加,离岸市场建设亟待加快推进

  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占人民币跨境使用量的60%以上,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渠道,也是人民币跨境循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除商品贸易外,其他因素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贡献正呈上升之势。

  服务贸易对人民币跨境循环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一是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上升,从2010年的12%左右提升到2013年上半年的16%左右;二是从2011年开始,人民币在跨境服务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超过在跨境货物贸易结算占比,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如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服务贸易对指数增长的贡献较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

  直接投资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2012年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二季度,人民币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的活跃度较去年同期增长9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活跃度增速(不到1倍)。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对指数增长的贡献超过10%,成为拉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气”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尽管人民币在跨境循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境外支付及外汇交易占比等指标排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应该看到人民币在境外流转使用占比与主要国际货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跨境人民币指数的表现来看,人民币境外循环对指数增长的贡献偏低。

  拓展人民币在境外的流转使用水平,需要推进离岸市场建设,形成规模上不断增长、功能上各有侧重、定位上层次丰富、地域上分布合理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使得离岸市场能够更加充分地匹配境外对人民币的各种供求,扩大离岸市场对人民币资金的蓄积能力,使人民币在境外流转使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拓展。

  三、与主要国际货币差距明显,人民币国际化应致力分步赶超

  根据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模型的测算结果,主要国际货币的跨境及境外使用活跃度以1000为分水岭,大致形成两个“阵营”。美元、欧元在全球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其跨境及境外使用活跃度领先优势较大;日元、加元、澳元等货币尽管在全球支付份额的排名上位列前十,但与美元、欧元的跨境使用活跃度有较大的差距。

  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与日元、加元、澳元等“第二阵营”国际货币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以swift组织披露的主要国际货币在全球支付市场份额变化为例,2013年7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较2012年1月上升约0.6个百分点,而同期日元、加元、澳元等货币的国际支付份额出现小幅下降,人民币与这些货币份额的相对变化使得人民币有可能在中期实现阶段性的跨越,进入国际货币的“第二阵营”,为人民币取得与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相称的国际货币地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政策利好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前景可期

  近年来,中国开展服务贸易的基础不断改善,如横琴、前海、南沙等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服务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一是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高于商品贸易;二是服务贸易总体为逆差,有利于人民币的输出。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能将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历史数据,服务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人民币在服务贸易项下的结算比重较货物贸易高出约10个百分点,照此推算,未来5年左右服务贸易占商品贸易的比重将超过1/5,带动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量将超过跨境商品贸易下人民币使用量的1/3,服务贸易有望成为输出人民币的重要通道。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投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过去10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0%,照此推算,4年后跨境投资产生的资金流动可能占到贸易项下资金流动的7%左右。过去几年,人民币在跨境直接投资中的使用占比平均每年上升约7个百分点,中期可能从目前的20%左右提升到50%左右。在直接投资资金流量保持扩大以及人民币占比提升这两项因素的共同带动下,投资项下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量中期可能占到跨境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量的4%左右,成为扩大人民币跨境循环的又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此外,上海自贸区建设给离岸市场带来又一次扩容。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试验区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些宽松政策的扶持下,一个“关境外、国境内”的在岸“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将逐步形成。尽管还难以准确估计未来这一离岸市场的规模,但由于资金流动较为自由便利,一旦政策层面的管制逐步放松,市场规模的扩张可能较为迅速。离岸市场规模的扩大必然提升人民币在境外的流转使用水平,将跨境人民币指数推升至新的台阶。

  综合上述因素,中期展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仍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初步测算,2020年左右,人民币可能进入“第二阵营”国际货币的使用活跃度区间。届时,人民币将以更加有利的姿态,参与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角逐。 (作者为中国银行副行长)

0
标签: 跨境 人民币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