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版”资管入局 倒逼券商转型
原标题:“银行版”资管入局 倒逼券商转型 伴随着商业银行启动理财资管试点,大资管时代的竞争迎来了新的格局。或许,对于券商来说,银行试点资管业务还有一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味。
伴随着商业银行启动理财资管试点,大资管时代的竞争迎来了新的格局。对于一直以来对银行理财资金颇为依赖的券商资管来说,一场考验行业生存能力的风暴正在发酵。
“银行版”资管的试水来势凶猛。日前,包括工商银行(行情,问诊)、交通银行(行情,问诊)、兴业银行(行情,问诊)和浦发银行(行情,问诊)首批四家银行的资管计划纷纷面世。首只产品于10月15日起正式由工行发行,计划募集资金75亿元。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银行的资管计划从监管部门批复到推出,仅仅用时不到一个月,如此快速的反应让整个资管行业绷紧了神经。尽管初始规模不大,但对于券商而言,他们的通道客户摇身一变成了竞争对手,无疑会使通道类资管业务的竞争会更加惨烈。
不过,对这一场蓄势已久的战役,券商也并非全无准备。记者日前从广州证券了解到,广州证券定向资产管理平台早已将业务拓展至融资业务,充分发挥定向资产管理平台投资范围灵活的优势,不再局限于通道业务,且发展势头迅猛。这家早早就开始进行业务模式创新的券商,已然抢先尝到了转型的甜头。
据广州证券资产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证券早已拓宽了资产管理产品的渠道,对于广州证券承销的股票、发行的债券,利用资产管理平台帮助客户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场外业务。同样,已经发债的企业也可以利用资产管理产品解决其融资难题。目前业务开展得比较顺畅,业务增长幅度可圈可点。据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广州证券定向资产管理平台的发行规模较去年相比,新增规模已经达到了123亿元,增幅达到307%。
或许,对于券商来说,银行试点资管业务还有一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味。
表面来看,银行理财嫁接券商资管确实曾为行业带来一片繁荣,直接促成了券商资管规模从2012年6月底的4802.07亿元暴增至2012年底的1.89万亿元,而到了2013年上半年末,这一规模已达3.42万亿元。但通道业务超大规模的背后却是超低的盈利能力。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券商通道业务的费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以下,有些低至万分之二至二点五。很多机构为争业务而打起价格战,纯粹以扩大资产规模为目的。
所以,资管规模的急速扩张并没有在实际上为券商带来多少真金白银,反倒使得其业务风险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而从监管部门的表态来看,未来券商资管发展方向将是以集合资管、专项资管计划等能体现券商自身投资管理能力的产品为主,通道型定向资管业务将会受到压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银行版”资管的试水反而会倒逼券商资管业务转型。
虽然有“银行版”资管的步步紧逼,但如果券商能通过模式的创新,发挥在融资融券、股权质押、权益投资等业务领域的比较优势,充分将资本中介业务及资管业务与拥有庞大客户资金的银行资管对接,也会进一步提升自身杠杆和盈利能力。毕竟与刚刚试点资管产品的银行相比,券商作为资管行业的“老兵”,其投资管理能力和专业优势仍然有较强的吸引力。
据Wind数据显示,券商450只集合产品前三季度平均收益率为5.60%,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4.49%,沪深300指数涨幅为-4.51%,表现较为优异的券商产品都远远跑赢大盘。如广州证券旗舰理财产品红棉1号优选截至9月30日,产品累计净值1.193元,今年以来绝对收益率为12.09%,收益率不仅超过券商产品平均收益率6.49%,且跑赢大盘16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大资管时代”的激烈竞争之下,通道业务虚肿必消。好在对于券商来说,有规模少利润的通道业务不过是个“配菜”,未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设计出出色的创新产品,才是免受饥饿困扰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