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国际收支平衡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规模的顺差或是逆差都不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国际收支状况。综上所述,在几个年度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个别年份略有结余或适度逆差的动态平衡才是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应该努力的方向。
顺差并非多多益善,逆差亦是伤身利刃,动态平衡才是目标。
文/郑尹莎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9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
放眼回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处于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双顺差”状况。即便是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经常账户依旧保持大规模顺差。
持续双顺差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突出表现在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不平衡,加剧了与其他主要贸易国伙伴尤其是欧美等的贸易摩擦等。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大规模国际收支逆差,则会出现更多问题。
那么,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国际收支状况?
具体来看,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一方面出口增多,大量外汇涌进国内市场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对于中国以人民币计价商品的进口需求的增加导致人民币供不应求从而造成外汇汇率下降,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防止升值随后带来的贸易逆差,政府必然会采取卖本币、买外币的措施冲销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如此一来会进一步导致本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加剧通货膨胀。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将导致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权,向市场被动投放大量人民币。
外汇储备的激增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成本上升、难度加大。众所周知,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持续扩张的根源,为了避免其带来的通胀压力,央行被迫采用发行央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正回购等工具来对冲外汇占款。表面上危机轻而易举地解除了,然而随之而来的高额对冲成本却是不能忽视的。据了解,目前央行的对冲成本累计已超万亿。这其中主要包括发行央票的利息支出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出。如何承担如此巨额的成本?央行最有可能做的就是通过货币发行机制使人民币贬值来变相减轻对冲成本,但这样做无疑会推高通胀,与央行最初发行央票对冲的初始目的背道而驰。
双顺差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不平衡,不利于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经常账户顺差代表我国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其实质是国内消费水平低于生产力水平。资本账户顺差代表我国居民在境外的投资小于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背后揭示的是国内投资动力不足的事实。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单纯依靠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扩大内需才是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不二法门。
持续双顺差的局面还加剧了我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欧美等的贸易摩擦。一方面摩擦对双方贸易的正常往来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更是损害了各国长久以来的合作关系,使得我国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既然持续顺差存在上述弊端,逆差是否适合我国发展的国际收支状况呢?国际收支逆差代表进口大于出口,国内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汇供不应求导致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有贬值的压力。如果政府欲加以干预,就会抛售外币,买回本币。一方面,这一操作实现的前提需要政府保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此举会进一步造成本币供应的减少,从而推高利率造成通缩,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除此之外,国际收支逆差如果由经常账户引起会导致出口部门不景气,就业困难;如果是由资本账户引起则会导致资本外流,国内资金供应紧张,拖累经济呈下行趋势。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大规模的顺差或是逆差都不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国际收支状况。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需大量进口导致的国际收支逆差,也不同于1994年我国刚刚取消官方汇率改为市场汇率造成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国际收支顺差,当前我国需要的是“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
应当明确,绝对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不可能做到的,略有结余或适度逆差都是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从长远考虑,追求总量的大体平衡。保持适度的经常账户顺差既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了央行冲销的成本,也不会引起欧美国家的过度反感,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保持适度的资本账户顺差则意味着国外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增多,有利于在我国境内投资建厂,生产产品,发展实体经济从而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但是,不应一味追求顺差,而应提高资源利用规模,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具体来说就是鼓励我国境内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去投资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最终,我国应实现外汇储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为零—将外汇全部投资到境外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几个年度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个别年份略有结余或适度逆差的动态平衡才是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