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统一结算制度创新迫在眉睫
进入“金九银十”的大丰收季节后,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品种创新开始令人眼花缭乱起来。但在国内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上,不管是期货市场还是场外交易市场的管理者,深感迫在眉睫的创新还应是至今空白的统一结算制度。
进入“金九银十”的大丰收季节后,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及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品种创新开始令人眼花缭乱起来。
上月6日,5年期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也拉开了国内各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你追我赶上市新品种的序幕。“航母”级的动力煤期货上月底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后,据传粳稻期货又将在下月于该交易所上市,而铁合金(包括硅铁、硅锰)两期货品种亦有望于年底挂牌。
上海期货交易所则在国庆节后上市了石油沥青期货这一筹备近6年的压箱底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有望在近期相继收获铁矿石及鸡蛋这两个在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期货新品种。
事实上,伴随着制造业的明显复苏,国内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体系中的OTC市场上品种创新也于近期活跃起来。如上海航运交易所旗下的上海航运运价交易平台(SSEFC)就于日前推出了南北线煤炭运力衍生品合同,这也是全球首个运力交割型航运金融衍生品。
而就在塑料加工与集散中心的宁波,经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备案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也将于今天(16日)推出聚氯乙烯(PVC)的现货递延交易。PVC则是2009年已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品种。
可喜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还将在即将上市的铁矿石期货上尝试有别于传统标准仓单交割的提货单交割。而据郑州商品交易所有关负责人日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该交易所在拟上市的土豆(马铃薯)期货上也将试行提货单交割。
且随着白糖、股指等期权仿真交易的深入进行,国内期货市场上交易制度的最大创新在经历近十年的准备后也将跃出水面。已有多位期货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明年或许就是“期权年”。
同样在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上,随着针对中远期商品交易市场的全国范围清理整顿进入最后尾声,也在发生着交易、交割模式的升级创新。据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金祥向本报记者介绍,该交易所推出的集竞价交易、商城挂牌交易、中远期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现货递延交易模式将开启大宗商品的“智慧贸易时代”。
朱金祥认为,已探索十多年的中远期电子交易模式是一种介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新型市场形态,是我国商品市场发育不充分、体系不健全、期货与现货市场缺乏有机联系的状态下,颇具中国特色的市场业态和制度创新,但由于过度的期货化倾向而迷失了发展方向。
其实,在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期货与现货之间,还存在着一类中间状态的交易模式创新即“掉期”交易。在美国期货市场上,成交、持仓结构均较复杂的掉期交易已成为令传统监管体制也头疼的新兴力量。
据国内一些专家分析,在能源及股指、外汇等国际衍生品市场上普及的掉期交易,或将成为筹建中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未来主流的交易模式,而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也可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各类掉期产品(包括嵌套期权的结构性掉期产品),从而打通原本割裂的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
但在国内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上,不管是期货市场还是场外交易市场的管理者,深感迫在眉睫的创新还应是至今空白的统一结算制度。最近有报道,期货公司最多的结算系统可达9套之多,且大多是独立存在的。国内四大期货交易所的独立结算,已令期货保证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而在如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这样的众多场外交易市场上,资金结算更是各自画地为牢。
不过,在江苏金融办的推动下,当地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开始筹建统一的结算平台。期货业内人士更渴望,国内期货交易的统一结算平台在证监会的推动下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