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双速复苏”或将持续
面对潜在风险,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需致力于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保障区域金融稳定,共同维护区域利益。亚洲各国应逐步探索区内货币计价发行债券的途径,以亚洲地区国别货币计价发行债券,或是以亚洲地区的国别货币组成货币篮子计价发行债券。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不平衡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美联储调整量化宽松政策预期不断增强,全球资产价格提前定价,市场巨幅波动。而在复杂多变的外围环境下,部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货币贬值、股票市场动荡等金融风险……四季度将至,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将呈现哪些新特征?风险点有哪些?亚洲金融风暴会否来袭?
针对上述焦点、热点问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9月26日发布的2013年四季度全球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三季度,全球经济继续呈现“双速”增长,表现为发达国家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新兴市场集体表现疲软。展望四季度,发达经济体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特征不尽相同。相比之下,受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影响,新兴经济体金融风险需要持续关注,但不至于爆发危机。
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受高新技术、房地产以及页岩气等方面拉动,美国经济呈现实质性复苏迹象;在安倍政府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快速增长,政策性复苏特征明显。在欧元区核心国经济表现良好的背景下,欧元区摆脱衰退,呈现周期性复苏态势,但走出困境尚需时日。如果将经济复苏区分为周期性与结构性两种,其中,周期性复苏可能不具备可持续性,而结构性复苏又分内生性复苏以及外部政策与外部需求拉动带来的复苏。由此可见,2013年下半年以来,美、欧、日分别出现了内生性复苏、周期性复苏以及外部政策拉动型复苏。与发达经济体不同,新兴市场陷入经济下滑和金融动荡交织的困境。
根据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的监测指标测算,三季度,全球经济环比增长折年率达2.9%,与二季度持平;发达国家贡献了1.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略超新兴市场的贡献。这一增长格局的转变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此前新兴市场一直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是支撑全球经济复苏的主力。四季度,这种经济增长格局还将持续,预计全球经济有望增长3.0%,发达国家仍将维持低利率货币政策,新兴市场政策偏松。
金融市场“紧盯”QE退出
三季度,美联储QE退出预期升温,全球金融市场随之剧烈振荡,呈现明显国别差异。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扬,美国金融危机风险指标ROFCI月平均值维持在36的安全区域,美元指数冲上近3年高点;新兴市场则遭遇大规模资本外流、汇率严重贬值、股票市场振荡下行等冲击。商品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筑底后小幅反弹,上涨动力和下跌阻力并存,其中,受叙利亚局势短期避险需求影响,能源和黄金价格近期重拾升势;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工业金属低位振荡。
报告认为,三季度,全球市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国际资本,而“始作俑者”却在美联储。展望四季度,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回暖迹象明显,发达经济体国债作为安全港的意义有所减弱,股票市场风险随着经济复苏开始降低。避险资金将继续从发达国家债市流出,进一步推高发达国家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指数。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债收益率作为全球利率的基准,其明显上升趋势将对新兴市场利率水平形成压力,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市场出现波动的风险不容忽视。事实上,从5月下旬以来,国际投资者已经对持有新兴市场投资头寸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不少新兴市场国家(除中国外)货币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中行专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美联储退出QE,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汇率仍将持续较大的贬值压力。
新兴市场需加强区域合作
对于外界十分关注的新兴市场是否会再度爆发危机的问题,中行专家分析指出,新兴经济体市场动荡的确在导火索、赤字状况等方面与15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有相似之处,但考虑到当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安排和区域合作状况,重演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然而,面对潜在风险,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需致力于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保障区域金融稳定,共同维护区域利益。
首先,进一步发挥清迈机制的多边救助功能。由于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解决区域内短期资金流动困难。鉴于目前储备库的规模较大,使用机制灵活,因此应充分发挥清迈机制作用,使其成为区域应对资本外流及金融市场动荡的稳定器。
其次,推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实际运用,鼓励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币进行结算。深入推进双边本币结算,鼓励和支持人民币和东盟国家货币在区域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减少部分国家存在的货币错配问题,降低对美元流动性的依赖。
最后,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特别是本币化计价的进程。亚洲各国应逐步探索区内货币计价发行债券的途径,以亚洲地区国别货币计价发行债券,或是以亚洲地区的国别货币组成货币篮子计价发行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