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指数基金密集获批
近期的基金业见证了指数基金的大量获批和发行,包括广发、工银瑞信、南方和鹏华在内的四家基金公司先后获批指数基金,如果加上2008年底封转开的富国天鼎,最近三月新问世的指数基金就达到了5只。指数基金这样的获批密度是空前的,历史上,指数基金成立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当年共有5只指数基金成立。
指数基金的密集获批,不排除有监管层的意图所在,但在同一时期,多家基金公司选择发行跟踪同一市场指数的指数基金,可能也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市场需求。
通常来讲,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是复制指数的表现,以最近获批的四只指数基金为例,他们跟踪的都是沪深300指数。在基金组合的构建过程中,单个股票占基金资产的比例将基本参照指数中相应成分股的权重来确定,这样一种组合构建方式,直接复制指数的构成,其目标便是复制指数的表现。
指数基金的一个主要优势便是成本较低,由于基本不需要对个别股票进行价值分析,其管理费和托管费通常都会低于普通的主动管理基金。除此之外,由于换手率通常较低,指数基金的交易成本一般也会相对较低。在这样的低成本基础上,再结合其复制组合的策略,指数基金就有较大的可能,以达到或者接近指数的回报。
简单地想,如果将整个股票市场平均切成100块,每块都有相同的投资组合。这样的话,如果指数基金单独持有一块,并随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就有比较大的可能取得跟市场同样的回报,而剩余的99块则由主动管理基金、保险公司、券商、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等共同持有。尽管这99块作为整体也将取得平均回报,但由于除指数基金外的这些投资主体都不是完整的持有一块,而是相当于将这99块合并以后进行了重新分割,所以他们之间还会出现财富再分配的问题,可能有的群体取得远高于平均的回报,而有的群体则收益可怜,甚至亏损。
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如果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一只主动管理基金,其表现可以超过市场的平均回报,指数基金的价值就相对较小。不过这样一只主动管理基金的超越市场平均的回报,需要以指数基金以外其他投资者较大幅度地低于平均回报为代价,而这并容易。如果再考虑主动管理所必需的较高成本,一只超越市场平均回报的主动管理基金,需要以其他投资者很大幅度低于平均回报为代价。
在美国市场上,至少超过70%的主动管理基金,其长期回报要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要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异常困难,连续15年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金经理到目前还只有比尔米勒一人。不过在中国市场,如果简单地看最新的晨星评级,所有指数基金的评级都是一星或者两星,表明其业绩要落后于同类型的主动管理基金。到目前为止,主动管理基金作为整体是明显优于市场平均的,对于这一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部分市场参与者的低回报为其作出了贡献。不过随着市场参与者投资能力的提高,以及部分低回报投资者的退出,在未来的市场上,要取得优于平均的回报必将越来越难。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要发现并买到这样的基金还不是很容易。
关于近期频繁获批的指数基金,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可能还真是一个福音,我们以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过由于指数基金的股票仓位很高,短期波动几乎跟股票指数一样剧烈,如果投资期限较短的话,风险可能会比较大。对于投资期限较长的投资人而言,则可以采用定期定额投资或者分期分批投入的方式来控制短期波动风险,这样的话就有较大的可能在跨越一个或几个市场周期后取得指数的平均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