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中小企业发展之困:小老头多过小巨人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在上海表示,一方面中小企业负担依然较重,一方面环境不利影响明显,是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突出困难。在上海,包括金融部门已经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百亿授信;电力部门推出对于中小企业加快接电服务。
国民经济活力何来?并非仅仅来自垄断巨头、行业巨擘、产业巨子,更多的也许是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活跃的细胞、创新的因子,才能带来经济环境的源头活水。
在中国,中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99.7%,是提供就业、技术创新、经济规模的核心推力,然而负担重、创新不足、经营能力差、专业化不够等,是国内不少中小企业的通病,也是中国中小企业中“小巨人”不多、“小老头”不少的根本原因。如何突破当前困境,为中小企业减负增能,成为经济焦点问题。
?“残羹经济”难养中小企业
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创业意愿很强,而创业成功率则仅为1/40左右,不及美国人创业成功率的1/7。
创业成功率偏低,从某种角度正折射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之困。大量国内中小企业,既不大、也不强,成为尴尬的事实。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确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市场需求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订单不足。
外需不足订单下滑,大企业压力转嫁,自身运营成本不断升高,融资难没有根本性缓解,种种压力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不利经济环境下,最为风雨飘摇的“舢板”。最为突出的是,不少中小企业习惯于依附大企业吃“残羹”,小富即安,一旦大企业“感冒”,小企业则“致命”。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在上海表示,一方面中小企业负担依然较重,一方面环境不利影响明显,是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突出困难。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说,当前中小企业难做强,自身原因不可忽视。“一是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依附在大企业身边吃残羹冷炙的角色,自然不可能活得好;二是创业能力、企业家精神不足,很多好的技术难以走出实验室成为大产业。”
“一些本来很有潜力的项目,就是因为团队创业能力不足,单纯依靠政府提供‘温室基金’,最终成不了‘科技小巨人’,倒成了‘小老头’,非常可惜,”李耀新说。
?从“专精特新”到“隐形冠军”
中小企业出路在哪?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独具特色、持续创新,恐怕缺一不可。真正强大的中小企业,往往在细分领域无人能及,甚至靠技术垄断市场,成为“隐形冠军”。
正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国际中小企业精品展上,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由上海智位机器人公司投资研发的“DreamMaker”桌面型3D打印机,是目前同类产品中打印尺寸、速度、打印精度最高的3D打印机。这类产品主要适合运用于家庭及小型工作室,售价不到7000元,只有国外同类产品售价的1/3,可在无人值守状态下进行一整天的工作打印。
实时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打破美、法、加等国的多项核心技术壁垒,依靠自主创新,成功研制了蛟龙号潜水器抗水深7500米的通讯系统和北斗GPS双模终端产品。目前,全国沿海60%以上的渔船已通过安装北斗GPS双模产品实时获取高精度定位信息。
更有一些中小企业,抓住了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命脉。譬如创建9年的“订餐小秘书”,抢占了电子订餐巨大市场;再如首创“国外正品优惠国内同步抢购”概念的西游列国,提供的O2O服务模式,解决了游客国内外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说,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在于“专精特新”,“专注核心产业,做强做精,有不可替代的特色,持续保持创新力,这样的企业,再小也是强大的,而且是全世界的潮流,也是小企业站稳脚跟、做大做强的不二选择。目前上海这类中小企业已有1008家,实现收入超过1100亿元,其带来的创新力不容小觑。”
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必答题
在中国经济重镇上海,实际上超过80%的就业岗位、70%的科技创新、60%的经济总量和60%的税收,都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主体,创新创业的源泉,贡献税收的主力,企业数量占到99%以上,营收超过7万亿元。
如何发展好中小企业,已经是提升产业能级、激活行业创新力和保持经济活力的核心问题。
李耀新透露,“上海已经突出12字方针,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增加其综合竞争力。”这12字为:个转企,即个体户逐步向民营企业转化;企做大,即清除制度性障碍,让小企业能够壮大;企转股,即帮助有条件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符合现代化企业的标准;股上市,即扶持优秀中小企业上市,成为“产业巨人”。
“扶持中小企业,政府的重点应在服务,创造有利环境,”国家工业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说。在上海,包括金融部门已经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百亿授信;电力部门推出对于中小企业加快接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