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风险管控要得当
2003年之前,每年全球各国出台的投资政策中,约有90%的政策是促进投资自由化的,但到了2010年,却有约30%的政策变成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外商投资的政策。以资源开发行业为例,中国企业参与海外项目投资之前,首先要确定参与形式,面临股权安排和非股权安排两种策略的选择。
“走出去”风险管控要得当
2003年之前,每年全球各国出台的投资政策中,约有90%的政策是促进投资自由化的,但到了2010年,却有约30%的政策变成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外商投资的政策。在维护我国海外利益过程中,中资企业应充分规避投资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和合同风险等。
深入研究文化和法律环境
国有大型企业往往具备了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经验丰富的顾问团队,因此风险通常更多存在于与外部投资环境的融合上。这种环境风险包括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是否顺畅,以及与被并购企业员工是否能够尽快融合方面。这就需要企业在海外运营准备阶段加强对当地文化环境的了解。
要从专业角度,对海外投资对象国宏观经济及货币、税收、投资管理政策和法规变化设计风险应对方案;对目标项目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规避资源国、合作方的法律连带责任;对目标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安全环保、投资政策、法律环境、财税和汇率等综合评估,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整体统筹税务风险管理
现阶段,由于缺乏国际化运营经验,中国企业往往缺乏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对对象国的税收制度及税收征管制度的全面了解。
从税收风险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来看,海外投资通常可能存在的重大税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投资架构安排实施过程中,由于东道国、母国等各方的税务处理差异而导致的对所得双重征税的风险;二是由于东道国税制和税务管理带来的流转税和其他税务成本不确定性和变动风险;三是由于东道国及母国的税收监管带来的税务检查、调整,以及由此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风险。
针对税务风险的各种形式,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建设,了解并合理使用所得税抵免制度,避免双重征税;掌握双边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如税收饶让的适用等。
同时,通过投资架构和交易安排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合理的投资架构和交易安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考虑包括通过设立一定的海外投资架构,考虑通过中间持股公司进行投资并参与运营,从而降低整体税负;通过供应链安排、交易安排等,合理进行功能风险分配,运用包括贸易、服务、融资等方式在内的转让定价安排降低企业整体税负等。通过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体系来管理风险。
选对经营策略降低政治风险
采取正确的跨国经营策略,从源头上降低政治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以资源开发行业为例,中国企业参与海外项目投资之前,首先要确定参与形式,面临股权安排和非股权安排两种策略的选择。在股权安排中,又有直接投资和迂回投资(即通过自己持股的第三国公司到东道国投资)之分,股权比例也有全资、合资两种。
一般说来,在法治相对完备、社会安定、与我国无重大政治冲突的发达国家,可以选择股权安排,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利。法治越完备、与我国政治冲突越少,就越宜考虑采取直接投资形式;只要企业财力足以支持,股权比例也越高越好。相反,在法制不完备、社会不安定或与我国存在潜在重大政治冲突的国家,我国企业应优先选择非股权安排。东道国法治越不完备、社会越不安定、与我国潜在政治摩擦越多,我国企业越应当采取非股权安排或迂回投资方式,持股比例也越低越好。
注重投资的多样性和安全性。在对外来投资反应较敏感的东道国,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投资或合作形式可灵活多样,不必绝对以获得股权或控股权为最高目标,此时可以视情放弃股权的要求,代之以获取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权益即可,以减少东道国的民族抵触情绪等所带来的风险。
降低并购风险。对中资企业来讲,海外并购有利于获取现成的销售渠道、规避欧美反倾销、配额限制等贸易壁垒,以及利用国外优质高效劳动力等。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以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和融资风险为主。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等都会造成并购项目实现不了预定的盈利目标。因此,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要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有吸收并购项目的技术能力和融资能力,注重并购质量而非并购规模。
公共服务必不可少
加强信息、保险及金融支持等公共服务。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对投资目的地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有关部门应在信息渠道、信息内容和信息种类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目前海外市场的开拓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不强、重视不足的情况,甚至在工程承包领域出现了很多保险不能覆盖项目价值的情况。因此,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还须更加灵活、巧妙地运作资金链。
(作者汪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