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企稳向好迹象愈发明显
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止住下行趋势,缓缓上扬。中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收入分配、资源价格、金融、国有企业、政府职能、社会组织等一系列重要领域面临艰巨的改革任务。人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的出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止住下行趋势,缓缓上扬。反映宏观经济活力的官方PM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连续两个月上升趋势,更在8月创下16个月以来的新高,达到了51.0%。这预示着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正日趋向好。
经济日渐企稳
"中国经济企稳迹象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
在8月PMI公布的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受此影响,此前唱衰中国经济的外资投行一改常态,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德意志银行把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增长预期从7.6%上调至7.7%,瑞士信贷则从6月评估的7.4%上调至7.6%。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短期内企稳回暖。
从8月份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调查获得的最新情况看,市场需求有所恢复。当月新订单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为16个月以来最高;同时生产指数为52.6%,也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7个月来最小,表明制造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现在的经济走势是"趋稳蓄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分析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向下的力量基本出尽,回升还需要再积蓄一些力量,目前还处在上下力量的较量中,未来走势要看向上力量积蓄到什么程度。
"稳增长"效果显现
在7月15日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显示GDP增速滑向"下限"后,中国迎来政策密集发布期,自7月下旬到8月中上旬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分析人士指出,新一届政府"向改革要红利"的决心为下半年经济的回暖释放政策信心。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表示,今年国际国内双重因素造成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总体出口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消费、投资增长放缓等国内因素也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速。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7.5%的目标没有问题。中国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微调措施,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短期经济增速的变化,与企业库存紧密关联,而库存变化的背后是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如果说此前一段时期,企业信心不足引发持续去库存、连累经济增速连续下滑的话,那么最近一段时间企业信心明显恢复,很多企业开始补库存、增加产出,使得经济增速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企稳迹象。
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的最新调查显示,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在7月份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达到56.4%;8月份预期指数又上升到59.4%,创下5个月来的新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当月攀升至半年来的高点,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
调结构促改革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中国经济走势出现了积极变化。然而,业界普遍注意到,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并不是大规模的刺激,而是有针对性的、与调结构和促改革紧密结合的安排部署。中国经济目前仍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局面,在稳住增速的大前提下,未来关键在于调结构、促改革。
"近期出台的很多措施是长短结合的,短期看有利于稳增长,长期看有助于调结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分析认为,例如促进信息消费、养老和健康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发展,短期内能够带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长远看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绿色、低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要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改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说,"底线思维"的提出恰恰为改革留出了空间。经济增速保持在底线之上,我们就有更多余地来进行改革,而不是把经济增速推到更高。
中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收入分配、资源价格、金融、国有企业、政府职能、社会组织等一系列重要领域面临艰巨的改革任务。今年以来,一些重大改革如利率市场化、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实现了新的积极进展。人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的出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