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企稳仍需强化供给管理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PMI为51%,环比增加0.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环比回升,并创年内新高。当前,政府陆续出台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已经发挥出一定效用,但实体经济的真正企稳还有待进一步巩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PMI为51%,环比增加0.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环比回升,并创年内新高。分析人士认为,经济阶段性企稳势头确立,但从企稳到复苏仍需等待,产能过剩、美联储QE退出、去杠杆化等因素都将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形成压制,宏观调控政策除了从需求端进行拉动外,还应着力于供给管理,全面推进新一轮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改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自6月中旬以来,防治大气污染、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陆续出台。同时,库存周期从7月开始触底反弹,这两方面因素增强了企业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信心,带动经济阶段性企稳。8月PMI数据中的订单、生产、购进价格、采购量、库存、就业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这也是今年以来的首次表现,表明经济企稳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变化,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5%的预期目标应当无忧。
但经济从企稳到复苏可能并不会一路平坦。过去三年中已经发生过的两轮大级别库存周期并没有带来新一轮经济周期,本轮补库存是否与以往不同,还需要观察两项指标,一是补库存延续的时间和反弹高度,二是库存周期见顶之后回落到什么程度。按照库存周期自然演化的规律,9月经济数据可能比较乐观,但第四季度乃至更长时间内将如何表现,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对于未来经济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将压制价格上涨,尽管部分行业去产能化已经结束,供需格局明显改善,但钢铁、有色等过剩行业的扩张动力依然较强,其景气度的提升幅度预计有限;二是美联储QE退出对于新兴市场的扰动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经济复苏对于出口的提振效应;三是经济处于债务周期顶部区域,去杠杆化将影响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
当前,政府陆续出台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已经发挥出一定效用,但实体经济的真正企稳还有待进一步巩固。数据显示,8月小型企业PMI为49.2%,连续17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这意味着小微企业经营仍较困难。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活动利润3455亿元,同比增长1.8%,相比6月数据有所好转,但新增利润仅集中于少数行业,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仍较低,按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23%,比去年同期下降0.28个百分点。
下一步,不妨将制定经济政策的重心偏向调结构、促改革。需求管理并不能从根本上矫正经济发展方式的扭曲,相比之下,供给管理则更为重要,其要义是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增长潜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效率提升。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政策已经开始在供给层面发力,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应迈得更大。专家预计,行政体制改革、财税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国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议题将获得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