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红利消逝 信托业外患内忧显增长疲态

赵明月 |2013-08-27 17:471161

今年第二季度末,信托公司们并没等来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冲破10万亿元大关的消息。回顾信托快速增长的历程,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为信托业创造了一种制度性红利。

  今年第二季度末,信托公司们并没等来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冲破10万亿元大关的消息。

  8月5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业务数据显示,第二季度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9.45万亿元,环比仅仅增加了8.29%,相比于今年第一季度16.88%的增速,行业增长疲态尽显。

  “周围有很多今年以来一个项目都没做成的信托经理。前几年,每年六七月份,我们全年的指标就超额完成了,今年却是靠着去年的存量业务苟延残喘,明年是真没方向。”一家银行系的信托公司高级经理钱锋(化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许多从业者看来,内忧外患夹攻,信托业的处境已相当不妙。

  外患:制度红利到头

  近几年,信托业一直在上演着资产管理规模“大爆炸”的传奇。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信托业全行业信托资产2008年第一次突破了1万亿元,此后几乎每年以约1万亿元的增长量,不断刷新纪录。

  今年很多业内人士曾预期,按照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2013年上半年实现突破10万亿元关口,“轻松加愉快”,不料竟事与愿违。

  回顾信托快速增长的历程,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为信托业创造了一种制度性红利。

  2007年是信托高速增长的第一个年头。当时,银行的理财资金无法进入证券市场,而恰恰极具灵活性信托投资,是唯一的投资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三大领域的金融机构。

  长期关注信托市场的德弘资产副总裁陈宇曾撰文指出,2007年股市暴涨,所有银行资金都期望进入证券,于是信托就成为了主要通道。当时,银信合作的通道类业务曾让信托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以中信信托为例,其2006年底的信托资产规模仅为385.51亿元,但2007年底飙升到1961.93亿元。

  之后,信托产品的两大支柱——房地产信托和基础建设类信托,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崛起。原因跟上述通道类业务几乎如出一辙,就是银行暂停或者限制了地产、基建企业的贷款,而信托却可以绕开监管,由此导致大量基建、房地产性质的信托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然而,“在‘泛资产管理时代’,信托业所拥有的制度红利将被日益削弱。”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在今年初的中国信托业峰会上指出。

  中国金融在慢慢走向混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现在,基金、券商的资产管理范围和管理形式都在逐步扩大,在制度上已经越来越接近信托了,而这些机构的传统管理能力都强于信托公司。

  在资管市场竞争的大格局下,信托公司的制度性红利渐渐失去,以通道类业务为例,2010年,证监会鼓励券商创新,放松了各项业务的审批限制,券商也可以向银行提供通道。?在券商的冲击下,通道类业务利润率被大幅压低。银信合作时期,信托通常会收取3‰~5‰的通道业务费,但券商资管介入后,通道业务费降至1‰之下。

  2012年10月,证监会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子公司,对单一客户或多个客户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此类定向资管,实则就是通道业务。

  因此,原来信托公司一家独大的通道业务市场,正在上演基金子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的“三国演义”。

  “大潮退去,然后会发现信托公司们在那裸泳的尴尬。”钱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信托公司普遍不景气,“一个信托公司的北京业务部整个6月份才成立3个信托项目,跟第一季度每个信托业务员每周都有2~3个项目的‘盛况’相比,反差不言自明。”

  内忧:“借新偿旧”增大兑付风险

  此前,信托也有迷茫的时候,遭受过各种质疑,但是以往都能通过开辟新的投资热点化险为夷。

  “这一次没那么轻松过了,因为由其他金融形态创新所形成的业务冲击并不足惧,真正对当下信托业带来系统性风险的是内忧。”华润深国投信托高层周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周静看来,良好的信托兑付历史、较高的投资收益,形成了信托规模不断上行的基础,而如今这两个都有坍塌的危险,这对信托来说都是致命的。

  信托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基本都维持在10%左右,这确实比银行理财4%~5%的年化收益要诱人得多。企业通过信托融资也都是12%~20%的高成本,但在经济下行的情形下,企业的利润率难以承担如此高的成本。

  “好日子结束了,获取高收益很难,信托公司必须要转型,要成长为具备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能力的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周静说,“如果不能形成真正的财富管理能力,规模越大,死得越惨。”

  周静认为,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业务是有周期的,在经济下行、资产价格下跌、风险加大的时候,应该主动承担一些风险业务,才能有出路。

  但是在《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出炉后,记者了解到,很多信托公司管理层对于许多信托产品监管更加保守严格,固步不前。

  “很多审批项目的领导,丝毫不在乎客户与渠道今天的困难,还像以前一样严格。他们认为市场还很大,业务到处都有,恨不得一点也不担风险。因此,存续项目越来越少,新项目也越来越难找。”钱锋透露道。

  从信托业二季度单月数据来看,今年4、5、6月末的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余额分别为9.23万亿、9.41万亿、9.45万亿,6月份增量仅400亿元。月度环比增速甚至从今年前4个月的5%,骤降至6月份的0.44%,五六月以来,业绩增长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持续,是很危险的,因为不少信托都是通过‘借新偿旧’的方式度过兑付高峰期的,而一旦信托新产品规模萎缩,‘借新还旧’模式的维系有可能出现崩塌。良好的历史口碑一旦被破坏,信托业就彻底完了。”周静指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也从多个信托项目负责人那里了解到,银行是许多信托公司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今年6月份出现的银行流动性问题,让单一信托的募资受到影响,信托公司已经很难从银行里融到钱。

  而且,随着信托理财频现兑付危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质疑这种“高收益、零风险”的理财方式。长期代销信托产品的北京恒天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第一季度每天都特别忙,买信托产品的咨询电话不断,最多的一个月我拿到了6万元提成,而这两个月基本没有提成收入,一天也就两三个电话,全公司上下近一个月几乎都在‘空转’。”

  现在,很多信托项目经理已经无米下锅。“只有20多亿的资金,手里却有价值100多亿的项目缺钱。”钱锋说。

  “因此,承压刚性兑付的信托业当下谋求‘自救’的唯一出路,是建立起跟现有的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业务和团队,以度过这个流动性明显不足的危机,这也是当前信托公司们生死存亡的关键。”周静说。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信托业高管变动频繁 履新者多聚焦风控

2024-06-20 14:03
76860

东方财富资金管理岗(流动性方向)招聘启事

2023-07-12 17:01
167761

央行两周投放跨年资金超1.7万亿元 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

2023-01-31 17:57
49547

中国银保监会就《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2023-01-30 15:40
47924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加码14天期逆回购,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

2023-01-05 14:13
112637

信托业协会会长:数智产融助力产业金融数字化

2022-10-24 22:45
2586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