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化解国际贸易保护风险
8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生产和销售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设备发起“337调查”。据报道,印度近期在考虑对中国等主要光伏产品生产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8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生产和销售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设备发起“337调查”。“337调查”主要是有关专利和注册商标侵权方面的调查,其威力相当巨大,尤其是对中国企业,因为如果一旦被裁定成立,美国政府就可能对相关产品签发排除令和禁止进口令,相当于将其隔绝出美国市场。
中国企业对“337调查”并不陌生。华为、中兴等都曾成为被调查对象。最近日本东洋轮胎要求美国贸易商拒绝进口侵犯其专利权的六家中国轮胎企业的产品,援引的同样是“337条款”。知识产权在国别贸易争端中被频繁使用,对中国企业无疑是一场日益严峻的挑战。同时,印度、墨西哥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频繁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印度已是对华提起反倾销调查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报道,印度近期在考虑对中国等主要光伏产品生产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目前的贸易保护尽管还只是潜流,形势并不像“大萧条”年代那样严峻,且各国对贸易自由的信仰依然牢固,但这些不祥苗头也不可等闲视之。毕竟,欧盟等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态势,可能增强其政治家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故而中国应未雨绸缪地摆脱路径依赖,及时创新经济增长模式以降低风险。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已积累相当多的经验,如在应对欧盟光伏反倾销过程中,就合理利用了欧盟内部分歧,并采取对欧盟的报复威胁来促使其主动寻求妥协。贸易保护主义通常是牺牲消费者利益而只对一定的利益集团有利,这有助于中国在应对这些行为的时候打“消费者牌”。
然而,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多固然涉及很多海外因素,但中国也不是没有可检讨之处,例如,在外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内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等做法常常轻易地被抓为证据,因此,政府当需逐渐减少这些“授人以柄”的做法。
贸易保护主义潜流预示着,中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将面临更大困境,外部需求面临更多限制,国内产能过剩将难以通过出口市场解决,而必须在国内消化,而这从根本上需要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微观干预,让价格等经济信号更好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要有效缓解贸易保护风险,政府首先应对贸易保护措施多发的行业和国家保持密切关注,通过信息预警系统来引导和服务企业。同时,在与外国签署双边或区域贸易安排时,政府要预先为可能的贸易纠纷争取有利的解决机制;而企业自身也要增强主体意识,熟悉相关法律,有理有据地应诉,并学会主动利用规则消除不确定性。此外,面对知识产权壁垒等非传统保护主义方式,要加强应诉人才储备,加快产业升级,争取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取得更有利地位,以高质量和创新去赢得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