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金池到大金融:券商支付牌照的想象空间
当国泰君安成为第一家拿到支付牌照的证券公司时,感到兴奋的除了该公司董事长万建华之外,应该还有一个人: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至少作为监管者的张育军一直在耳提面命:券商不能太懒,不能忽视了风控,否则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
当国泰君安成为第一家拿到支付牌照的证券公司时,感到兴奋的除了该公司董事长万建华之外,应该还有一个人: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
去年9月,张育军从上证所总经理任上履新证监会主席助理,主管证券、基金和期货三大类机构的监管工作。在其后几个月的调研中,张育军提出证券行业应发挥交易、托管结算、支付、融资和投资等五大基础功能。在这些功能当中,托管结算和支付都是券商的空白,完全无法与银行业竞争。
张育军鼓励券商发展支付与托管结算功能,实际上旨在恢复证券行业的“金融属性”。支付是货币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信用货币的提供者——银行的一项基本服务。如果券商的证券账户除了炒股和购买其他金融产品的交易与投资功能之外,还能用于日常支付,那么其对客户资金的黏性也能得以提高。
但是所谓“金融属性”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一些券业人士告诉记者,从长期来看,券商更看重由支付等创新业务带来的沉淀资金池。如果这个池子足够大,那么券商未来发行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也都可以向资金池内的客户销售,甚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接资产证券化、实业投资,以及各类股票和债券的发售。这正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没有自己的资金池,券商是相当痛苦的。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大行其道,连股票质押业务的客户与资金都来自于银行,个中缘由尽在不言中。
上面我们用了“恢复”金融属性的概念,因为证券行业并非从一开始就与金融属性绝缘。在上世纪90年代,证券公司甚至还有现金柜台,客户可以随时在现金柜台提现。券商也大量向客户销售各种委托理财产品,甚至将客户保证金直接挪用去投资房地产和实业。
显然,那个时代的券商滥用自身的金融属性,超越了法律法规的边界。正是因为整个行业的不自律,缺乏合规与风控意识,才导致了后来监管层采取了一系列刚性的监管措施:先是取消现金柜台,接着又实行保证金第三方存管,最终把券商的客户推向了银行。证券账户除了交易与投资之外,失去了开发其他功能的可能性。
十年后,又一次机会摆在证券从业者面前。这一次他们会珍惜吗?至少作为监管者的张育军一直在耳提面命:券商不能太懒,不能忽视了风控,否则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