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外汇回购学术成果 源于我们的和尚不念经
“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国家每年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论坛上点出的中国学术出版这一尴尬现状引起与会者的反响。
“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国家每年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上海书展还未开幕,一场围绕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展开的高端论坛昨天下午开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论坛上点出的中国学术出版这一尴尬现状引起与会者的反响。(8月14日《解放日报》)
95%的重要学术成果流失到国外,对我们来说损失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花几个钱就能够买回来的,对于一些更重要的学术成果,你就是拿钱人家也不见得愿意卖给你。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现象的背后,却是我们的和尚连个经都不愿意念造成的。
这不念经的和尚有这么几个。
一者,是出版部门追风逐潮。出版部门深深懂得一个道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什么能赚钱就出版什么。于是,《一个女人和一百零八个男人的故事》、《丑下鸭变成了烤鸭》这样的书籍源源不断走出了印刷厂。还有那些出卖书号的出版社,谁敢保证那些自费出版的书籍里,就没有学术精品?如果鲁迅、莫言的写作起于这个时代,他们是不是会在教着书、种着地?
二者,是学术期刊眼盯金钱。要说我们没有学术期刊,这也是个瞎话。但是,眼下的学术期刊有几家是研究学术的。社长、编辑个个都是经营好手,发一篇多少钱,在什么位置多少钱,占几个页码多少钱,这可都是明码标价的。没有钱,你的学术作品能够刊发出去吗?而真正研究学术者大多都是寒酸的学究,他们在埋头苦研的同时最缺少的就是金钱。试想,如果牛盾这帮子人出生在眼下的中国,他们的理论还能发表出去吗?
三者,是有关部门不知珍惜。一个学术成果有没有用处,不体现在眼下,现在没有用处,不代表今后就没有用处。就是有关部门把我们的学术当作了无用的稻草,才使得这些稻草成了国外的金条。
四者,是崇洋媚外心理造就。人家的成果都是好的,我们的成果都是垃圾。这就是有关部门的心理,我们在高额引进别人成果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宝贝,当宝贝在外国闪光了,才发现其实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不仅仅不比别人差,还远远高于别人。
也有好消息,国家将出资170亿元用于支持学术的研究和出版。但是,这些钱款那些不愿意念经的和尚们真的能用好用到位吗?(长江网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