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金融保护伞的银行业何去何从
继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必须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事实上,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一直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银行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而贷款则以中长期贷款为主。
继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必须有待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有消息称,央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方案中,针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计划率先取消5年期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这意味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高息揽存可能成为利率市场化常态。
银行间揽储之战
悄然打响
今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存款“搬家”之势显现。截至7月28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存款有9500亿元流失。近日,除四大行之外,多家股份制银行开始跟进上调中长期定存利率,如平安银行于近期上调了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光大银行9月30日在北京地区推出的一项活动中,对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近10%至4.125%、4.675%及5.125%,这意味着一轮中长期揽储之战已经悄然打响。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利率管制下,银行业利润过高,且对管制性利差依赖性较大,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和借贷成本,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非正规金融以及影子银行的膨胀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泡沫风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等多数金融机构迄今仍延续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2.5%~3.0%),这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银行业“旱涝保收”的关键。前几年,中国的银行盈利能力一直依靠稳定的息差和扩张的表外业务不断提升,包括四大行在内的16家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盈利超过3000亿元,而国内所有2469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才达5500亿元左右。然而这两年在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态势下,银行业的净利差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1年至2012年基本维持在2.7%左右,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低到2.58%。
去年人民币存款利率实施最高上浮10%的新规,以及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存款利率开始差别化定价就使得金融机构失去了过度保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为了“揽存争贷”,“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下降”的竞争格局不可避免,未来银行会根据各自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比、资金的充裕程度、资金成本等因素来确定利率水平,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尤为激烈。因为放开利率管制后,中小银行不仅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产生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也将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银行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部分信用程度较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就凸显出来,中小银行则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这种“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利率竞争格局很可能加速中小银行的出局。
利率市场化将挑战
现有资产负债表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挑战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一方面,银行业期限错配问题难以消解。事实上,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一直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银行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而贷款则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种“短存长贷”所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银行还是有积极性大规模发展无需上缴准备金的表外业务来吸纳资金,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加剧银行表外业务融资成本的波动,因此这种期限错配风险会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质量仍将受到不良贷款反弹的挑战。由于管制利率实际上大大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基准水平会有所上升,这将大大加重政府债务利息负担,并反过来影响到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3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尽管从账面数据来看,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甚至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不良贷款率都在可控范围内。然而,问题在于中国很大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隐性的,许多隐性不良资产并未涵盖在内,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被大大低估。
眼下受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波动、房地产贷款质量波动影响,部分银行拨备压力逐渐增大,资产质量波动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的利润留存能力,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需的资本数额。由于杠杆使用过高,信用规模迅速膨胀加大通胀或资产泡沫压力,在整体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信贷紧张和融资利率上升势必引发不良贷款攀升,并引发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因此这是对银行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巨大挑战。
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面临改变
可以想见,短期而言金融风险确实不容小觑,但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最终完成,势必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彻底重塑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银行业必须彻底改变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
与此同时,必须增加金融市场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通过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方面的显著增强推动中国金融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而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也必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