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与香港可进行双向人民币贷款 期待更浓"香港味"
前海与香港可进行双向人民币贷款,随着前海开发建设推进,企业对跨境人民币需求会有更快增长。———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 只要是不利于香港的事情、与香港争夺利益的事情,前海绝对不做。
前海与香港可进行双向人民币贷款,随着前海开发建设推进,企业对跨境人民币需求会有更快增长。 南都记者 霍健斌 实习生 刘羽洁摄
2010年,美国人理查德·弗罗里达通过卫星观看全球夜景时发现,东亚地区的香港和深圳,出现一片连绵耀眼的城市灯光。他将其命名为“香圳”,并认为这片土地将取代东京,与纽约、伦敦并列三大“世界城市”。灯光的连接自然比两座城市的融合容易得多。四百多年深港风云史,在分合交替中逶迤前进——— 从同属一县到分道扬镳,而今又现殊途同归之势。
三十多年前,大量港资涌向刚开放的土地,“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带来深港经济的腾飞。现在,深港双城再次于南海之滨握手。前海,这片仅有15平方公里的土地,能够开启深港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吗?走入深水区的深港合作,面临更多挑战,更多元的声音。“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新生的前海,能穿过层层质疑乃至批评,到达光明的彼岸么?
年纪轻轻的咨询师罗润华,突然闯进一片商机蓬勃的领域。
2010年,他协助深圳一家大企业在前海筹建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从此开始关注前海发展。后来,有一个朋友想到前海注册公司,罗润华为他做了前期的商业计划后,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我们就把这开发成一个产品。”真正的业务开展是在今年,短短几个月,罗润华已协助几十家企业在前海落户。
这些企业多是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老板大多有前瞻性思维,主要来自深圳或广东。也有不远千里而来的。比如一家浙江的企业,专门派代表过来考察。这是一场奔赴改革前线的短跑,指令枪一响,众多企业条件反射般冲出去。罗润华坦言,有些企业对前海的认识还比较懵懂,主要冲着这里的优惠政策而来。
下一站:前海
7月26日,位于前海的两块土地拍卖,其中一块以71.8亿元的价格成为深圳总价“地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炙手可热的前海,昔日只是一片荒芜的滩涂。
上世纪70年代末,当蛇口工业区在袁庚带领下开天辟地时,一山之隔的前海默默无闻。在深圳80年代的规划中,前海被列为发展后备用地,以待条件成熟后开发利用。进入2000年,深圳在多个城市规划中,将前海定位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空间资源。直到2008年,神秘的前海依然犹抱琵琶。
那时,香港与深圳特区的合作已走过30年。改革开放之初,正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谋求出路的香港,与刚刚打开大门的深圳特区一拍即合,大量港资涌入。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合作模式,使香港实现工业向服务业的无痛转型,也使深圳经济得以腾飞。截至2007年6月8日,深圳港资企业达到13224家,注册资本253.8亿美元,投资总额420.6亿美元。在深圳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居第一。
所有的指标看起来都很漂亮,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大量在深圳、珠三角集聚的港资工厂被“淹没”。深圳和香港几乎同时感到阵阵寒意。随着天津、上海乃至江苏、深圳的崛起,香港转口贸易大幅下滑。在外,世界经济的一举一动都能使其伤筋动骨;在内,支柱产业优势减弱、居民贫富悬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三十而立的深圳特区则陷入“特区还特吗”、“特区是否泯然众人矣”的集体迷思。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振聋发聩地发问:“深圳靠什么实现三十而立?未来三十年,深圳再干什么?”
深港双方强烈地意识到,两地的优势必须互补,双城力量必须整合,双方需要一个深度合作的平台。这时,前海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小不点”,恰好落在“香港-深圳-广州”这一轴线的核心位置。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前海地区规划建设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一下子将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香港纳入其中。2010年8月26日,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正式批复广东省报送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深圳前30年主要是制造业领域的开放,今后将侧重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实现这一过程要借助深港合作。前海项目无疑是深港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契机”。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的想法,是将香港的服务行业全方位拉进前海。香港作为自贸区,服务业占G D P之比已超过93%。香港要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辐射到珠三角经济腹地,最近的路径就是通过深圳尤其是前海。
前海会抢香港饭碗?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代表,香港的金融机构对于进入前海早已摩拳擦掌。
作为首批向前海企业安排跨境人民币贷款的香港银行之一,恒生银行早在2010年9月初就相继拜访深圳市政府金融办、前海管理局,了解前海未来规划和相关政策。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关燕萍告诉南都记者,恒生银行希望结合在内地市场的经验,将香港先进的经营模式和成熟的金融产品带到前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目前恒生银行(中国)在前海已设立第一个网点。恒生银行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这里打造深圳与香港两地产品互补、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使在前海的香港人可以购买内地金融产品,而内地人可以购买香港金融产品。
春江水暖鸭先知,实际上像香港恒生银行这样敢于试水的“鸭子”并不多。罗润华感觉,目前在前海还是深圳企业热,香港企业冷。因为一系列具体政策尚未落地,很多港企还在观望。前海管理局一位处长回忆,香港企业一开始确实并非十分热衷,“最开始香港舆论对前海的态度便是质疑,觉得前海要来掏空香港的服务业了,就跟之前广东掏空香港的制造业一样。”
有媒体报道,2009年广东省一位官员在香港提出,深港合作打造现代服务业,前海作为“前店”,香港可作为“后厂”。这一说法颠覆了香港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深港合作“前店后厂”的定位,引发了香港各界的热议。有一家媒体这样描述:“深圳锐意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各种优惠措施层出不穷,近期再接再厉,深圳正研究在前海引用港式法规管理制度,希望填平两地体制的鸿沟。一旦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发展成功,是否也意味香港仅有的制度优势将逐渐消失?”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反问:“香港有多少企业和精英可以进驻(前海)或受惠?到最后,得益的就仅是大企业和专业精英吗?如此一来,香港贫富悬殊的矛盾恐怕会更尖锐。况且,目前香港本身也求才若渴,而非人才过剩,倘若前海再拉走一批专业人才,会不会削弱香港本土的竞争力?”
“那是他们不了解,前海不可能跟香港抢金融中心的地位。”上述前海管理局的这名处长说,夺香港的“饭碗”也不符合前海规划的初衷。据透露,深圳市政府申报前海规划向中央汇报时,当时领导人便反问了四个问题,其中包括“前海的发展建设对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有什么影响”。
“凡是不利于香港的事情,我们都不会做。”这大概是前海管理局乃至深圳官员在向港人介绍前海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了。今年7月10日在香港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前海管理局局长张备明确说,只要是不利于香港的事情、与香港争夺利益的事情,前海绝对不做。前海要通过和香港的合作,学习香港,做大深港两地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至少是在东南亚的话语权。
深圳金融办主任肖亚非以伦敦新老金融城的发展为例,阐明深港两地不是零和游戏。肖亚非说,伦敦新金融城的建设不但没有冲击老金融城,反而增加了整个伦敦金融业的规模,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深港两地金融的同质性非常低,而错位发展的基础良好。
前海能有多少“香港味”
深圳的官员说,港企对前海的态度,从最初的不了解,到慢慢犹豫,现在已是积极参与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前海已吸引1271家企业进驻,拟注册资本总额1458亿元。截至7月21日,有104家港资企业入驻,注册资本160亿元。但这样的数据,或许并不能让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满意。“未来港资企业、港资数量应占前海1/3以上,否则不叫深港合作。”日前王荣在视察前海时,反复强调前海发展要依托香港。
前海既名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合作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被誉为前海“基本法”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条例》,有20多处提到香港,明确提出前海应该坚持与香港紧密合作。而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支持前海开发开放的22项先行先试政策,“也无一不紧紧围绕着香港。”前海管理局一名处长说,前海管理局的法定机构定位、前海廉政监督局的设立,都是借鉴“港思维”的结果。
但罗润华感觉,目前前海的“香港味”也不是很浓,“当然,有些变化能感受到,比如政府部门办事的效率,前海法庭、仲裁机构和廉政监督局的开设等,这些都是创新。但跟一开始的设想相比,应该是各方博弈后进行了一些妥协。”一名前海管理局官员也承认:“改革和融合未必可以一步到位,但总归开了个好头,慢慢摸着石头过河。”
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与小心谨慎的风险防范,是天平的两端。前海能有多少“香港味”,就看天平往哪一方倾斜。
以“前海与香港可进行双向人民币贷款”这一试点为例,截至今年5月末,在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进行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的项目已达30个,涉及协议金额52.5亿元,正式签署项目6个,合同金额6.7亿元。前海管理局发言人王锦侠说,随着前海开发建设的推进,以及产业优惠目录等政策落地,企业对跨境人民币需求会有更快增长,年内或将达到百亿元。
有专家高度评价这一试点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黎友焕认为,这对推动利率市场化有积极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也许可能成为热钱流入的一个渠道。
罗润华说,在他接触到的企业中,几乎所有老板,最看重的还是前海的税收和贷款优惠政策。而这正是香港沃德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不看好前海的原因。他觉得圈一个地方搞特殊政策就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已经过去。
相比之下,业内人士孙先生更乐观,“所谓的优惠只是表象,是和国际接轨的惯常做法。前海的核心价值,是它在金融制度上的先行先试。”罗润华也认为,前海最大的优势是先行先试,这里地方小,即使错了可以退出来,影响不大。但上海必须更谨慎一些,“如果中国在金融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一定会放在前海。”
香港有多少企业和精英可以进驻(前海)或受惠?到最后,得益的就仅是大企业和专业精英吗?如此一来,香港贫富悬殊的矛盾恐怕会更尖锐。况且,目前香港本身也求才若渴,而非人才过剩,倘若前海再拉走一批专业人才,会不会削弱香港本土的竞争力?———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
只要是不利于香港的事情、与香港争夺利益的事情,前海绝对不做。——— 前海管理局局长张备
记者手记
前海开发考验深港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理论,颇适用于双城关系。深港双城,四百年前是一家。1573年,明朝万历皇帝下诏,批准现在的深圳和香港地区从原属的东莞县分离出来,设立新安县。从那之后,深港两地分分合合,砥砺前行。香港回归后,“深港都市圈”、“深港一体化”、“深港同城”等口号层出不穷。这一次,两座兄弟城市在前海找到了交集。
深圳方面早已意识到与香港“捆绑”发展的优势,多年前就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口号。在解决“特区不特”难题时,香港无疑是一剂良方。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多年来,一直有人认为深港合作是“深热港冷”。香港特首梁振英去年上任后,就表示和内地和谐合作对香港长远发展至为重要。他还提出增设副司长,统筹与内地合作的建议,可惜未获立法会通过。正如写过《香港深层次矛盾》的经济学家王于渐所说,与内地的融合,对香港来说是崭新挑战。其实,融合的意义绝非是两滴水变成一滴水,绝非体量和规模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产生1+ 1大于2的效果。如果前海的改革缺乏魄力,不温不火如一普通城区,便失去深港共建的必要性;如果两地因前海开发而冲撞、摩擦,或者恶性竞争,一荣一损,则失去深港合作的可能性。当深港合作走入深水区,沟通与合作、魄力与智慧都显得异常重要。
如果将前海比做一道菜,目前各式材料已备,接下来考验的,就是深港两位大厨的功力了。
策划:陈文定 普德法 谢江涛 亚牛
统筹:杨涛 王睦广 袁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