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国际金融秩序动力不足
当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挑战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时,其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英国的2.5倍,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比英国高出20%。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发展势不可挡,国内生产总值一度达到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曾达到美国的80%,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它所构成的挑战很快便化为乌有。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结束。此后,如何重塑国际金融体系,成为重要国际议题。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中国继续快速发展并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二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即便如此,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却似乎遥遥无期。
一个原因是,尽管在金融危机面前,各国之间高效合作以防止危机深化蔓延,然而,最初的危机一旦过去,各国转入设计长期改革,国际间的合作便不再如此紧迫。
另一个原因是,整体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时机尚不成熟。国际金融体系有3个组成部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机构。重建这一体系意味着要有整体考量,系统性组建其构成,既考虑到单独每部分的特点,又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挑战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时,其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英国的2.5倍,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比英国高出20%。美国花了30年时间,跨过两场世界大战,才最终实现了这一超越。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发展势不可挡,国内生产总值一度达到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曾达到美国的80%,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它所构成的挑战很快便化为乌有。
尽管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以前从没有这么多发达经济体中的大型金融机构同时请求国家干预,以躲避破产的命运—但是,这依然没有严重到需要完全重新构建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程度。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致使数以千计的银行倒闭,对实体经济的危害显然更大。两场世界大战,加之近代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萧条,无怪乎1915年到1945年被称为20世纪的“30年战争”。幸运的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远不是这样的灾难。
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重建总有一个渐进过程。自1920年以来,以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为首的多极化国际金融市场,共同组成了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其间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现有秩序,即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是缺乏适当的超国家的权威国际监管框架。迄今发生的这些变化将带来怎样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作者为欧洲大学学院经济史教授)
作者:欧洲大学学院经济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