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用评级系统是条权宜之计?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的报告评价说,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可能是因为近几个月这类企业相关的制造业活动放缓。让金融焕发活力可以考虑让股权交易市场更为活跃,而在此之前,不要忘了还有建立信用评级系统这条权宜之计。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权宜之计,尤其在知道硬碰硬根本不会有任何好结果的时候。
中国的高级管理层一定也深谙此道,这便是7月24日“微刺激”计划出台的背后逻辑。
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指望一下从投资转变到消费是不现实的,为了让GDP数字不至于那么难看,还是需要给呈现疲态的经济一点甜头。
中国政府最新出台的刺激措施包括: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人民币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简化出口商的行政审批程序;支持铁路建设融资。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的报告评价说,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可能是因为近几个月这类企业相关的制造业活动放缓。尽管信贷持续增长,但仍有迹象显示制造业活动疲弱,靠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
中小企业一直被认为是创新的源泉,也被认为比国有大型企业更有活力。中国政府也明了这点,但问题是对于它们的帮助也很难脱离谨小慎微的范畴。
中国政府的思路其实就是大银行的思路。因为利差的缩小,银行也在寻求下沉客户的通道。但是即便在中小企业贷款上做的最为出色的民生银行,其小微的贷款至多也就占取了贷款结构的20%。也就是说银行对于中小以及小微企业的扶植还是差不多停留在叶公好龙的层面上。
从逐利的角度出发,银行也没有错。中小企业的生存期按照统计,一般就在3至6年,超过5年的是少数。这是统计学得出的结论。
政府曾经希望扶植的光伏产业和鼓励兼并的钢铁和铜业,现在看来也没有特别好的下场。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市场是有自己优胜劣汰的机制的,只有超过5年生存尴尬期,存活下来的企业才是那些真正需要政策倾斜的企业—但这种说法很容易陷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中去。
事实上,政府的刺激政策可以考虑在融资渠道上帮助这些有可能是最有活力的市场力量。
中小企业现在有三条融资渠道:银行、私募债与股权融资。但实际上前两条形同虚设。银行很难贷款给中小企业,而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债券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几乎毫无流动性可言—过去两年只有200只私募债,除了机构发行外,几乎没有什么交易。
刺激政策其实可以考虑在股权交易市场上做些改变,比如新三板市场。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股权融资的成本是最低的,虽然它们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另一件急需完成的事情则是建立评级机制。
中小企业的私募债没有交易的最大原因在于没有投资者愿意相信它们提供的账本,通常认为它们会为自己、投资者和外部准备三份完全不同的账本。在美国参与交易的债券是有评级的,人们很容易根据评分体系来计算风险定价模型。
如果要想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这套信用评级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同样因为缺乏个人评分系统,导致个人很难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向银行申请贷款。所有人的过往部分信用状况存于央行,必须个人拿着授信去央行查看才能调出自己的信用资料。而大部分的信用资料还散落在房管局、车管所等不同角落里。
惠誉评级的报告中提到,最近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举措表明,习近平和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有意进行结构性改革,但是由于利率处于下限水平的贷款极少,上述举措的影响可能很小。
让金融焕发活力可以考虑让股权交易市场更为活跃,而在此之前,不要忘了还有建立信用评级系统这条权宜之计。
(编辑:朱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