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中国董事长的“平衡术”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欧兆伦(Andrew Au)。欧兆伦:我们退出浦发,是花旗集团全球资本调整的一部分,我们对上海、对中国内地一直是高度承诺、充满信心,且保持投资的力度。
■ 欧兆伦接受早报专访,称花旗中国将坚持法人银行策略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欧兆伦(Andrew Au)。
早报记者徐晓林 图
“从2008年到2012年,全球45%的经济增长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这是美国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CEO)高沛德(Michael L. Corbat)在花旗2012年年报中的致辞。
不过,目前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悲观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跌破7%;而更多的经济学家则至少相信:今后多年,中国再也不会像过去多年一样高速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年来乘坐经济顺风车的中国银行业究竟会怎么样?
对此,早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中国)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欧兆伦(Andrew Au)。这家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大银行,以及这位有着横跨欧亚大陆多地任职经验的资深银行家,向早报记者详细谈及了花旗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理解和选择。
“我们认为,中国金融行业往后的发展,不论对公或是零售银行,前景都很广阔。”欧兆伦明确表示,花旗将保持在中国的投入力度。不过,欧兆伦也提到,“从稳健的角度出发,有一些业务我们不了解,有一些业务我们觉得风险跟回报不匹配,我们就选择不做。”
在这位平常并不常见诸媒体的银行家看来,中国依然是亚太地区最庞大的金融市场,只是,可能也需要那么点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平衡术”。
欧兆伦,2008年5月开始担任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执掌花旗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业务。而事实上,上海已是欧兆伦除了出生地香港以外待过最久的一座城市。
在欧兆伦接棒花旗中国掌门人的第五年,花旗在中国市场上动作频繁:2012年3月,花旗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转让其持有的全部浦发银行股份;同年8月,东方证券与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证券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运营;又过了一个月,花旗中国发布独立品牌的信用卡。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倚重大型并购扩张迅速铸成全球金融帝国的花旗集团近些年逐步回归稳扎稳打式的发展,因此其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似乎有着格外特别的借鉴意义。
“牢牢把握核心业务”
东方早报:以你之前在全球多个市场工作的经验,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怎样的挑战或机遇?
欧兆伦:改革开放到现在的30多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速度非常快。对外资银行而言,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允许外资银行转制成为本地的法人机构以后,发展的空间更大了,发展速度也提高了。
在整个宏观环境里,我觉得银行第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第二要在产品方面有创新,这些创新是可以直接带给客户好处的,第三是银行的服务一定要跟实体经济挂钩。
东方早报:我们看到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增长正在趋缓,中西部显得更有活力,花旗中国在扩大投资以及投放贷款的时候,是如何来看待这种地区差异的?
欧兆伦:我们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全是与实体经济紧密挂钩的,当然整个实体经济的规模很大,所以具体我们也会有所选择。
这其中的平衡点在哪?我们管理银行要从稳健的角度出发,有一些业务我们不了解,有一些业务我们觉得风险跟回报不匹配,我们就选择不做。
在这样的原则上、在稳健的管理基础上,我们再决定资源如何分配。
我们是外资银行的一分子,目前外资银行整体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的份额还很小,所以我们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花旗将继续立足上海,放眼全国。过去几年,我们在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持续投资,拓展网点,但同时我们也在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
我们对设立分行的城市都做过详细的研究,对当地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
对于周期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也有所准备,因此不会过度担心。
对于投资,我们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几点:第一,当地市场的发展和前景判断;第二,我们在当地是否有竞争力。整体来讲,我们不单看当地的GDP,也看当地实体经济的规模、发展的趋势,以及我们在当地的竞争能力。
东方早报:你前面提到如果风险回报不匹配,就不会考虑投资或是投放贷款。能不能举个例子?
欧兆伦:有几个行业我们一直是比较少涉入的,除了风险与回报的考虑之外,还有是我们对相关行业的了解程度。总体而言,我们的核心业务是跟贸易融资有关, 比如跨国企业在当地有一些投资的项目,或者是国有企业在当地有一些项目,或是在海外有一些项目,有一些中小企业在当地做制造业或服务业,这些都是我们比较集中服务的对象和领域。
所以如果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我们就会审慎选择。
比如说一些地方的政府平台贷款,我们就没有参与。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小企业和贸易相关业务在当前环境下值得坚持”
东方早报:你觉得放弃政府平台,来做小企业或者是和贸易相关的,这样一个原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依然是值得坚持下去的吗?
欧兆伦:我觉得是的。
因为就市场空间而言,我们在做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的研究时发现,这个市场很庞大,你从中间拿一块出来,就已经足够大了,所以我们把花旗在全球的核心业务放到中国来看,哪一块我们会有强大的优势和竞争能力。
我们的客户大多对产品的需求比较多元化。他们希望向银行贷款,然后用一些现金管理、风险管理的产品,再加上外汇利率、贸易融资等。就我们现有的客户群体类型来看,我们觉得已经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东方早报:今年会特殊一点吗?出口已经低迷很久了。如果外资行的核心客户都来自贸易领域,会不会受到影响?
欧兆伦:所以客户群体要比较广泛,同样地,产品也要尽可能多元化。
单说贸易,不单是出口进口,还有国内贸易。我们在这些方面也有很丰富的经验。
进口、出口现在有一定的影响,速度放慢,这是周期性的问题。长远来讲,我们还是觉得非常有信心的,因为中国的参与和重要性在全球的贸易里面已经越来越重要,占比也越来越大。
东方早报:有没有中资银行不敢做的业务,花旗做了。这一点,花旗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欧兆伦:我们有一些业务,特别是全球性的业务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我们在全球超过一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行和业务。
比如,上海的企业,是我们的客户,需要出口到巴西,他们在当地的买家同时也是我们的客户。在贸易领域,可以说两边的客户我们都认识,整个供应链我们会比较了解,风险在哪儿我们也知道,所以在风险管理的评估上,跟一些没有这么庞大网络的银行相比,我们可能对整个业务的风险会把握控制得更好。
东方早报:花旗中国目前的不良率怎么样?
欧兆伦:我们的不良率是非常健康的,跟行业相比也是比较低的。今年到现在没有很大的变化。
东方早报: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欧兆伦:我们的策略是清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客户群体并且牢牢把握这两点。我们不会因为某个业务赚钱,而去改变这个原则。
“做本地银行要下苦功”
东方早报:花旗是第一批拿到法人银行牌照的外资银行之一。但是最近两年一些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更倾向于不拿法人银行的牌照,而是选择走另外一条路,尤其是公司业务见长的银行,并不愿意去申请法人银行牌照,并且觉得这个状态也不错。你怎么看?
欧兆伦:每家银行有自己的策略和重点,最主要是看银行本身的优势所在,以及宏观环境和全球市场的大背景。花旗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一直是非常大的,往后仍将继续。只要政府开放相关领域,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和参与。
我们在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希望成为一家最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银行。我们对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我们认为中国金融行业往后的发展,不论对公或是零售银行,前景都很广阔。花旗在全球的零售银行以及对公业务方面,都有出色的竞争能力,中国市场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我们目前在中国有7500名员工,规模居外资银行前列。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第二,我们将保持在中国的投入力度。
东方早报:也有一些较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资银行认为,不如直接收购一家中资银行,这样可以拿到全牌照的业务,可以很快地在很多业务上分享这个收益,这也是一种投资。但是花旗中国的母公司花旗集团逐步退出浦发银行的股份,在许多业务上下决心自己来做,比如信用卡业务。很不一样。
欧兆伦:我们退出浦发,是花旗集团全球资本调整的一部分,我们对上海、对中国内地一直是高度承诺、充满信心,且保持投资的力度。
去年年初,花旗集团出售了在浦发的股权。也是在去年,我们跟东方证券合资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也启动了我们在中国内地的独立信用卡业务,我们对中国的投资力度依旧很大。
我们觉得,打造自己的品牌、管理我们自营的业务是需要长期坚持才可以做好的。开设自己的分行,要有多大规模,开在哪里,品牌应该怎么做,招聘、培训本地员工,都是要下苦功的事情。我们希望花旗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品牌、产品、员工的培训等等都是结合我们对当地的了解和我们全球的优势做出来的精品。
“将继续加大对信用卡业务的投资”
东方早报:下一步,花旗中国打算扩展的业务领域和市场有哪些?
欧兆伦:去年我们有两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一是我们的信用卡业务正式启动。二是我们和东方证券合资的证券公司正式开业。
到目前为止,这两项业务的各项指标我们都非常满意。
比如在信用卡方面,从目前信用卡客户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他们的月收入水平还是月刷卡金额都超过了我们此前的预期,尤其月刷卡金额要高于市场平均刷卡金额2-3倍。而且,客户的质量都非常高,客户发生逾期还款的违约率也低于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将继续加大在信用卡方面的投资力度。
往后看,我们会继续完善我们在内地的产品,特别是在监管逐步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希望可以引进不同的产品。
第二,我们也希望在网络拓展的方面继续投入。
第三,我们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我们的“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编注:主要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境外提供金融服务),现在我们在全球有九个这样的服务处,运作得非常成功,收到客户良好反馈。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的,我们会继续加强对本地员工的培训。我们目前有7500名员工,每年为他们提供培训的课程,我们也会把一些本地的员工送到海外进行培训。
东方早报:信用卡也是需要大量投钱的业务,花旗预期什么时候,或者其实已经提前实现了盈利?
欧兆伦:我们信用卡业务启动到目前为止不满一年,还处于投资阶段。
信用卡的投资,包括在零售银行方面的投资,规模是非常庞大的,可是当你开始盈利的时候,盈利的能力也是非常稳定的。
东方早报:目前花旗中国的收入结构,比如说非息收入和利息的收入占比是怎么样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你预期或者理想状态下,未来这两块的收入占比是怎么样的?
欧兆伦: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可能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这会是一个趋势。往后看,我们觉得特别是在市场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下,允许我们有不同的产品引进到内地市场,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中间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