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行业融资难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银行业资产总额中占比达到45%,基本主导了商业银行市场。由此一来,物流企业将分散的应收账款整合,提高了自己的贷款信用度,盘活了资金。
《新产经》杂志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将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
服务业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行业内的企业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生产资料,而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小。服务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
融资难问题的成因
然而,对众多轻资产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现阶段金融制度过于倚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直接导致了轻资产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银行业资产总额中占比达到45%,基本主导了商业银行市场。由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对风险采取“零容忍”制度,一旦出现坏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责任认定直接处理到具体经办人。
同时,总行也并未对轻资产行业企业单列信贷审批流程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抵押贷款的偏好。轻资产服务业企业,由于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往往难于取得贷款。比如物流行业,除了几大国内外物流巨头,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非资产类基础供应商,其固定资产基本是电脑,靠提供物流信息平台和管理系统经营,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这样的物流企业完全无法通过抵押固定资产这样的方式获得贷款。
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结构性缺陷。根据证监会4月19日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显示,目前IPO在审企业共有729家,而2012年全年过会企业总数也只有176家。按照2012年IPO速度,仅在审企业存量就需要超过4年才能消化。IPO市场“堰塞湖”的问题严重限制了企业通过二级市场上市融资。
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近些年来,银行方面迫于市场需求的疲软和系差收益的收窄,也开始对服务业轻资产企业贷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各大银行均推出了针对小企业的专项服务,上海银行更成立了总行层面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从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变革。其重点在于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银行进行风险评估。例如,一些风险投资机构长期投资于高成长性的服务业轻资产企业,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弥补银行的不足。银行可以通过为这些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贷款,或者采取直接投资于风险投资机构专项基金的形式开展合作。民生银行的“投联贷”产品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其基本模式在于,银行利用风险投资的专业能力协助其评估风险,并且根据风险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发放贷款,保证了各方的利益一致。
除了债权融资,企业也应积极考虑股权融资。相较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对风险的承受力更强,更追求长期的收益。这一特点决定了股权融资可以在企业前景不是很明朗的时候介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和企业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然而,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对投资方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
作为未来股东,好的股权融资的投资方能给公司带来的除了资金,还包括规范的公司治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外部资源,能大大加快企业发展。相反,如果引入的投资方和企业经营理念不合,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近期发生的雷士照明和投资方的纠纷,就是这一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企业不宜将融资时的公司估值作为挑选投资人的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
供应链金融或成为融资挖潜的重要方向
一般来讲,供应链金融指给予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中的轻资产中小企业无疑是一个融资的有效渠道,然而提供相关服务的物流企业如何利用该平台进一步为自己融资却不甚清晰。
“1+N”供应链服务模式最早由深发展提出,目前各家银行都有相关业务,如招商银行“点金物流金融”、浦发行“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广发行“物流银行”业务、光大银行“阳光商品融资”、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等。该产品分为供应商融资和经销商融资,其实质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担保,配合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其业务基础是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带来的信任。从此处可以看出,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却不在“N”之列,无法通过该平台进行融资。
因此,物流企业要摆脱该困境,融入到“1+N”供应链服务模式中,或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1+N”供应链服务模式的基础是与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关系带来的信任,因此物流企业在承接业务的时候要从中长期考虑,建立和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如果能有战略合作关系最好。因为银行对“1+N”模式的的风险考量从授信主体扩展到了整个供应链,所以核心企业为获得贷款,会更愿意为长期合作的物流企业担保,帮助其融资和发展,更好地控制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其次,除了和核心企业达成合作,物流企业需要在合作中构建自己的信用。也就是需要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要保障服务的质量,不仅要确保一些可量化容易被看到的指标的实现(如送货时间、准确率),更要在一些不易在短期被察觉,但是长期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下功夫。比如货品送货过程中的存储条件,像巧克力、冰淇淋这样一些对温湿度敏感的产品,送货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存储条件,不会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口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顾客可能会不愿意再购买这些品牌,从而对供应链的需求造成影响。因此,物流企业需要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获得核心企业的信任,从而获取其融资担保。最后,在条件具备后,物流企业还应该积极恰当地向核心企业提出融资想法,使核心企业知道、了解自己的诉求,从而通过建设性的商讨达到目的。
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金融中还有一类产品是为未与核心企业责任绑定的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实质为“N+现金流融资”,是基于贸易中的现金回款为担保条件。部分物流企业存在账期较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盘活这些预期的现金流很重要;“N+现金流融资”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利用应收账款来融资的机会。目前的“N+现金流融资”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企业,但不包括物流企业。其中一个原因是物流企业不拥有货物,只提供物流服务,因此每一笔业务的应收账款远小于供货商和零售商,不易针对单一客户的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池”的概念,即物流企业将很多应收账款绑定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现金流,然后给银行做担保。“池”里的款项不仅是物流公司为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而是囊括了该公司为所有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应收账款。由此一来,物流企业将分散的应收账款整合,提高了自己的贷款信用度,盘活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