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李克强经济学”与问题解决方案
中新网7月8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刊发文章《“李克强经济学”与问题解决方案》,该文指出,摆在中国总理面前的挑战,是在看准问题后,能否对“触动利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促进结构转型。
中新网7月8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刊发文章《“李克强经济学”与问题解决方案》,该文指出,摆在中国总理面前的挑战,是在看准问题后,能否对“触动利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促进结构转型。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有“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英国巴克莱银行上周也给李克强打造出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还给它归纳出三大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核心意义是长痛不如短痛,以短痛换取长期利益,让经济重回市场轨道。
以英语念的“Li-ko-no-mics”很顺口,这个新颖的概念也迅速被热爱新话题的媒体吸收。
众所周知,李克强是位经济科班出身的总理。2010年,当李克强还是副总理时,英国《经济学人》就创造过一个新词,叫“克强指数”(Keqiang index),其依据是李克强当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时,用以把握辽宁经济走势的三大指标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额度。
能直接以原始数据掌握实情,说明了李克强之敏锐与精细。而摆在中国总理面前的挑战,是在看准问题后,能否对“触动利益”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促进结构转型。
近期,陆续有人根据李克强政府就任100多天的表现,来归纳他的施政特征,包括:挤水分、简政放权、力推城镇化、调结构、改增长方式等等。其中,挤掉经济中的水分、打击影子银行、去杠杆化,属于降速、去风险的措施;盘活存量、城镇化将促进可持续增长。“去风险”与“促增长”之间固有因果关系,却也需要具体措施来保证两者的有机联系。
回顾中国新领导班子上任至今,习李二人营造了改革氛围,展示决心,也看准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案还需要更清晰。
改革如何落实,可能也不用说得这么玄,一些直接方法也能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
最终,改革是否推进,大众的判断标准很简单:改革的结果是不是让权、让利给市场和老百姓?改革能否克服阻力“触动利益”,是检验标准。(韩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