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克强经济学”焦虑
在中国领导人准备推动国内经济摆脱痛苦的增长滑坡之际,香港有理由感到焦虑。另一个支撑大陆购物者人数飙升的因素香港实行了30年的港元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似乎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在中国领导人准备推动国内经济摆脱痛苦的增长滑坡之际,香港有理由感到焦虑。
相关报道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重要支柱
香港的繁荣得益于搭上了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顺风车,同时巧妙地利用了自身一些有利因素,包括较低的税收开放的资本账户以及连通西方与内地的地理位置。
但随着中国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人民币企业和股市国际化,香港的这些优势似乎正开始消失。
Shutterstock香港作为“中国门户”的传统优势也许不久之后就会消失。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令香港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O)交易规模大幅下降,在全球的排名由曾经的第一跌至第六,年初迄今IPO筹资规模仅53亿美元。
与此同时,之前走势火爆的香港房地产市场(2008年以来房价上涨120%)正逐步陷入停滞,原因就包括失去了来自中国大陆购房者的推动。在香港推出新的房地产税收举措后,中国买家纷纷前往海外置业。
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不断变化,香港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总能找到新办法吸引进出大陆的资金和客流。
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变动。中国政府正寻求提振增速下滑的经济,而这可能很快侵蚀香港作为南部沿海自由港的传统优势。
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将中国新推出的政策称为“李克强经济学”,由三大主要内容构成:不刺激去杠杆化和结构改革。
在此背景下,对于香港这样高度依赖资产市场的经济体,资金流回大陆可能带来痛苦。
但最应该密切关注的可能是结构改革相关举措。流入香港的资金通常由政策套利目的驱动。近期的历史表明,利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政策差异是香港资金流动的关键推动因素。
1997年回归之后,香港将自身定位为海外投资进入中国的门户,这引发大量红筹股公司赴港上市。由于中国大陆资本账户受到严格管制,在那之后,香港成为中国事实上的资本市场。
10年后,政策动向(或者对政策的预期)推动香港股市触及历史高点。2007年10月份恒生指数创出新高,当时是受到有关北京将为“港股直通车”计划放行的预期推动,该计划会为香港市场带来大量大陆资金。
尽管“港股直通车”从未真正通车,但再次显示出中国政府的政策对这个700万人口之地的影响力。
问题是我们目前是不是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在中国寻求改革国内经济和实现经济国际化之际,香港通过其对大陆的有用性令自身受益的能力在下降?
上周有关上海将启动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声明公布后,肯定会有这样的解读。该自由贸易区将成为利率市场化和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个实验区。我们可以预期讨论已久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为外国公司推出国际板的方案将重回视线。
与此同时,香港的另一个经济支柱它的“购物天堂”地位可能也难以为继了。
过去10年,对大陆新一代寻求购买价格没有被惩罚性关税抬高的奢侈品的购物者来说,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购物渠道。去年此类购物者人数激增至近3,500万人。
中国的金融改革可能会令香港的这一地位受到冲击。中国为提振国内消费可能采取的下调销售税和进口关税的措施可能会令香港购物优势下降。当香港开始征收新物业税时,此举很快就抑制了来自大陆的购房需求。
另一个支撑大陆购物者人数飙升的因素香港实行了30年的港元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似乎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人民币兑港元稳步升值使香港购物更为划算。但随着中国开放资本项目,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将面临改革,在香港购物的这种优势也将随之消失。
未来香港似乎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定位。香港仍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这些优势应该会更为持久。
这些因素对于在上海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而言相当高,而这可能是中国领导人不太想要看到的。
随着资本管制放开,帮助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走向海外对香港来说可能也是一个潜在的增长领域。
但简单的税收套利或汇率套利似乎将是目光短浅的行为。
在中国改革经济之际,香港面临更加艰巨的维持其重要地位的任务。看起来,在很大的程度上,香港经济的未来有赖于其继续作为中国大陆的免税购物篮子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作者为Craig Step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