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国企群是中国增长不可或缺的工具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7日文章,原题:国企:美中关系的眼中钉 美中领导人本周齐聚华盛顿时,将不可避免谈及国家资本主义的棘手问题。无论是中国国企的捍卫者还是批评者,往往都夸大了其成就和财务业绩。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7日文章,原题:国企:美中关系的眼中钉 美中领导人本周齐聚华盛顿时,将不可避免谈及国家资本主义的棘手问题。对美国而言,这已成为对华经济关系的主导。这种独特经济模式的捍卫者称,庞大的国企群是中国增长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批评者通常对其真正如何运转缺乏了解。
在中国以外,有关争论受驱于两种认知上的问题:首先,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国企的利润和经济统治力与日俱增。其次,其利润和实力来自避开市场竞争并享受政府补贴及其他有利政策。
此类流行观点似乎建立在误解上。大多数中国国企并非腰缠万贯并跨坐全球的巨神,而是眼界狭隘且表现不佳的公司。随着北京对许多国企依赖的贷款降温,真实状况将愈加明朗。
所谓政府资金不断流入令国企前景自2008年以来得到改善的说法,经不起推敲。其实,危机发生后的几年,大多数国企表现乏善可陈。事实证明,在适应增速减缓方面,国企不如私企灵活。据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国企的资产收益率仅为3%。2007年国企利润在中国GDP中占比达6.6%,2008年以后一直在4%至5%之间徘徊。
尽管在公众心目中,国企就是中石化等少数大型赢利企业,但大多数国企的规模和财务状况与其相去甚远。中国有10多万家国企,大多受控于地方政府而非北京,亦不属于能源和电信等战略行业。国企的平均年收入不到4500万美元,大多数的赢利水平甚至很难吸引北京红利收缴者的注意。
此外,中国国企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往往被夸大。例如,国有能源企业或许对油气开采享有垄断权,但须以国家限价销售产品。被赋予有利可图的特许权的国企,还不得不忍受较低利润以满足政府的政治目标。
即便被给予优厚待遇,也无多少证据表明中国国企能将权力转化为巨额经济收益。以国有烟草企业为例,其资本收益率达17%,但国外上市烟草公司收益率更高,约23%。其他由国企主导的行业,如电信、电力和交通等也如出一辙。在竞争性市场,即便拥有垄断优势,中国国企收益率也往往低于非国有企业。
无论是中国国企的捍卫者还是批评者,往往都夸大了其成就和财务业绩。中国在1998年至2003年实施的国企改革取得切实成就。众多无效益企业被关停,并迫使其他企业直面市场规则。但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国企再次承受多花钱多雇人以保持GDP的政治压力,最近几年并未取得太多成就。在不当投资决策的重压下,中国国企更是越来越被充满活力的私企抛在身后。▲(作者白安儒,王会聪译)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